7月21日,第十五屆全國見義勇為英雄模范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授予8名個人和2個群體“全國見義勇為英雄”稱號,40名個人和10個群體“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稱號。安徽省王友田、王慶龍二人榮獲“全國見義勇為模范”稱號。王友田與王慶龍,一位以重傷為代價守護鄰里周全,一位以生命托起他人重生希望,他們用無畏行動深刻詮釋了人間大愛與浩然正氣。
見義勇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見義勇為者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和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挺身而出、仗義出手,彰顯了英勇無畏、懲惡揚善、扶危濟困、匡扶正義、舍己為人、樂于奉獻的崇高品格,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此次表彰大會,不僅是對他們個人壯舉的肯定,更是對這種精神的弘揚。
面對危險,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但總有人選擇“逆行”。他們都是普通人,沒有超凡能力,卻在關鍵時刻迸發出驚人勇氣。這種勇氣無關職業、年齡,而是源于對生命的珍視,是人性中最珍貴的亮光。
曾幾何時,“扶不扶”“救不救”的討論折射出社會的焦慮:有人因見義勇為受傷卻無人承擔醫療費用,有人因救助行為被誤解甚至追責。破解這些困境,需要國家完善法律保障和激勵機制。從明確見義勇為者的權益,到建立健全表彰獎勵、醫療救助、法律援助等制度,再到通過保險機制分擔風險,讓制度成為堅強后盾,消除見義勇為者的后顧之憂,讓“該出手時就出手”成為社會常態。更重要的是要建立制度化的關懷機制,確保見義勇為者生活有保障、困難有人幫、未來有希望,使“德者有得、勇者有榮、義者有譽、助人有福”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激勵更多人投身義舉。
“一人興善,萬人可激”。見義勇為更需全民接力,讓善意成為社會風尚。社會的進步,從來不是獨善其身的精致,而是守望相助的溫暖;文明的生長,從來不是風平浪靜的安逸,而是危難面前的攜手。要樹立鮮明的輿論導向,廣泛宣傳見義勇為英雄模范事跡,宣傳群眾身邊的善行義舉,深入挖掘事跡、人物背后的時代精神和人性光輝,宣傳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各界對見義勇為英雄模范的關心關懷,形成“崇尚英雄、學習英雄、爭當英雄”的良好社會風尚,讓“弱者有人扶、難者有人助、危者有人救、壞人有人斗”成為群眾身邊普遍的社會現象。
見義勇為者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他們用行動告訴我們:善良從未缺席,勇氣就在身邊。表彰英雄模范,不僅是為了銘記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更是為了讓這種精神蔚然成林。呵護這份勇氣,弘揚這份善良,讓見義勇為蔚然成風,我們的社會必將更加溫暖、更加向善。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