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相繼落地。從“3歲以下”送現金補貼到“學前教育”減保育教育費,無縫銜接,進一步降低育兒負擔,提振生育信心。
從長遠看,為育兒減負是“投資于人”的重要考量。為孩子創造更好的成長環境是家庭、社會孜孜以求的目標。圍繞孩子成長成才,家庭父母傾注心血、心力,育兒支出往往占據家庭日常開銷的“大頭”。另一方面,我國出生人口數量逐年下降,人口生育率走低疊加老齡化加劇勞動力供給壓力,削弱消費投資動能,制約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此,接連出臺《育兒補貼制度實施方案》、《關于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的意見》,用“真金白銀”為孩子托底,為家庭減負,對于促進我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當前看,為育兒減負也是為消費加力。當前,消費需求不振仍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穩定運行的重要因素。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內需仍是當下經濟政策的主旋律。通過各項育兒補貼政策的實施,發放育兒綜合“大禮包”,進一步鼓起家庭“錢袋子”,穩住消費能力,提升消費信心。
如此重視育兒減負,絕非一時之舉。一直以來,黨和國家為降低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做出了持久而深入的努力。從保障女性生育產假、育兒假、生育津貼到個稅稅費減免、全面實施育兒補貼,再到義務教育“雙減”、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旨在切實把降低育兒負擔落到實處。
當然,也要看到,逐步減輕生育養育教育負擔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科學謀劃,徐徐圖之。各項補貼政策的制定是在國情、財力、發展階段等基礎上科學制定的,逐步推進的。就拿每年3600元育兒補貼來說,2024年我國人均GDP為9.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1萬元,育兒補貼占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約為3.7%與8.7%,處于國際通行區間。
隨著這些立足國情、科學謀劃的政策穩步推進,普惠的陽光將更溫暖地照進千家萬戶,有效減輕“生養之重”。當育兒的“后顧之憂”得以緩解,這股源自家庭、托舉于國策的蓬勃力量,必將奏響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壯闊樂章。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