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時代,短視頻、直播等讓醫學知識更方便更廣泛地觸達大眾,醫療科普迎來了新的傳播熱潮。然而,這股熱潮背后,卻隱藏著許多亂象,醫療科普逐漸淪為部分人眼中的流量生意。
虛構病例、夸大效果、“假科普、真帶貨”,這些行為嚴重違背了醫療科普的“初心”。一些“網紅醫生”打著科普的招牌,濫用專業權威違規導醫導診、線上問診、線下引流,甚至直播帶貨高價賣藥。還有一些無資質“假醫生”穿上白大褂,偽造專家,在網絡上招搖撞騙,傳播“生酮飲食能餓死癌細胞”之類的種種謠言。這些“偽科普”極大的損害了醫療行業的公信力,不僅誤導公眾、斂財牟利,還將對公眾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
針對這些問題,中央網信辦、國家衛生健康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為醫療科普信息“立規矩”。通知要求網站平臺完善醫療“自媒體”賬號資質認證工作,嚴格審核認證材料真實性,明確告知“自媒體”賬號不得變相發布廣告等。這一系列舉措規范了從賬號資質審核到內容發布全流程,就是要在從源頭上遏制醫療科普亂象。
整治互聯網健康科普亂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醫療機構需加強醫風醫德培訓,制定醫務人員參與自媒體的行為規范;市場監管、網信等部門要加大懲罰力度,對違規行為露頭就打;網絡平臺要切實履行監管責任,提升審核技術與專業度,對違規賬號及時處置;公眾也應提高鑒別能力,不信謠、不傳謠,身體不適時及時選擇正規醫療機構就診。
醫療科普承擔著傳播科學知識、守護大眾健康的使命,是提升公眾健康知識、增加醫患互信的重要渠道。我們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讓偽科普無處遁形,醫療科普能夠回歸科學與公益的本質,真正能夠做到為公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