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時期的學士間盛行清談之風,因沉湎于空談而荒廢實務,后王羲之亦有言:“虛談廢務,浮文妨要,恐非當今所宜”。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常以此為反面事例勉勵黨員干部,要避免坐而論道,應起而行之,做到擔當作為、真抓實干、踏實肯干。
虛談之弊,在于其如同無根浮萍,徒耗光陰而遠離實際。它常表現為坐而論道、紙上談兵,將宏偉目標停留于空洞口號,將復雜問題簡化為浮泛表態。現實中,部分干部仍深陷虛談思維的泥淖:有的把“說過了”當作“做過了”,政策部署停留在會議傳達、文件轉發,如同“紙上畫餅”,群眾始終嘗不到實實在在的“甜頭”;有的將“調研”變成 “走秀”,沿著預設路線“打卡”,聽著精心準備的匯報,對基層的真實困境、群眾的迫切訴求視而不見,調研成果淪為脫離實際的“空殼報告”;還有的熱衷“造聲勢” 而非 “求實效”,把精力放在搞“門面工程”、刷“數據政績”上,對民生領域的“老大難”問題卻“繞道走”,讓政策執行卡在“最后一公里”。此種風氣若滋長蔓延,必將侵蝕組織的肌體,消解奮斗的意志,使寶貴的機遇在無謂的爭論與等待中悄然流逝。其根源在于形式主義與官僚主義的作祟,在于某些干部政績觀的偏差與擔當精神的缺失。歷史一再證明,任何偉大的藍圖若不能落地為實際行動,終將化為鏡花水月。因此,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克服虛談陋習,是破除發展障礙、回應人民期盼的第一步。
實干之要,在于其如磐石般堅定,是連接理想與現實的唯一橋梁。實干意味著不馳于空想、不騖于虛聲,意味著直面矛盾、攻堅克難。它要求我們深入基層,貼近群眾,在紛繁復雜的現象中把握本質,在具體細微的工作中展現作為。實干精神的核心是科學的實踐觀與強烈的責任感。它崇尚的是一步一個腳印的堅持,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懷。憑借這種精神,才能將政策從文件轉化為群眾的笑臉,將戰略從規劃推進為發展的實績。實干絕非蠻干,它需要智慧與方法的引領,需要在尊重規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從而實現創造性的落實。從“拒虛”到“崇實”,是一場深刻的作風轉變與能力提升,需要黨員干部自覺進行內在的淬煉與升華。首要之處在于筑牢信念的基石。只有胸懷“國之大者”,牢記初心使命,才能從思想深處摒棄華而不實的誘惑,激發起不懈奮斗的內生動力。關鍵在于提升履職的真本領。要加強學習,克服“本領恐慌”,深入調查研究,使決策和工作部署建立在扎實的事實與數據基礎之上,確保有的放矢、精準有效。重中之重是完善科學的考評與導向。要建立健全激勵與約束機制,真正讓實干者得褒獎、有舞臺,讓浮夸者受警醒、無市場,從而營造出崇尚實干、注重實績的濃厚政治生態。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當前,我們正行進在充滿光榮與夢想的征程上,前景無比光明,任務亦艱巨繁重。每一位黨員干部都應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爭做起而行之的行動者,拒做坐而論道的清談客,在鍥而不舍的奮斗中,以實績書寫無愧于時代和人民的答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