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去北京高薪工作,返回家鄉銅陵農林村辦起“村咖”,胡青青和丈夫阮鵬飛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忙碌。
今年國慶中秋假期,對胡青青和阮鵬飛創辦的“村咖”車站里里而言,是營業以來的第一場大考。
紅瓦白墻的兩棟小樓,種滿綠植的小院,一側烤爐飄來誘人的面包香,遠處高低起伏的丘陵傳來陣陣鳥鳴,經過改造的農村舊倉庫搖身一變,成為集面包咖啡和專題活動策劃為一體的綜合空間。游客來到“村咖”,隨手支起平板電腦刷劇,一坐就是一天。
“好多朋友都是看了自媒體后來到這里,想找一個地方可以安靜發呆。”胡青青介紹,國慶中秋假期,車站里里一天營業收入最高突破2萬元,大大超出他們的預期。
明明不在城市,“村咖”為何還能吸引年輕人趕來打卡?
在阮鵬飛看來,一個“村”字,就已經凸顯“村咖”價值,“農村文旅的優勢在于濃濃煙火氣。城市咖啡館意味著工作和商務會談,但‘村咖’本身就帶著休閑感,是讓人放松的空間。”
換句話說,游客在農村文旅項目中,想尋找的往往是“情緒價值”。
“情緒價值”要如何變現?銅陵農文旅項目“初代網紅”永泉小鎮是另一個樣板。
紅墻黛瓦、小橋流水、仿古商鋪……過去十年,千篇一律的仿古小鎮讓不少游客直呼上當。永泉小鎮的異軍突起,除了在硬件上構建江南古鎮風貌外,還在“衣食住行”等軟件上下足功夫,為游客提供鄉村獨有的煙火氣和情緒價值。
“快來,親手磨豆漿咯!”在永泉小鎮“江南味道”豆腐坊,游客相互配合著往石磨添加黃豆,隨著磨盤緩緩轉動,純白的豆漿慢慢流出;景區自編自演的《鄉愁》情景劇,講述本地居民家長里短,通過吸引游客參演,讓游客身臨其境沉浸式感受本土民俗;在不遠處,來自蕪湖的張女士用銅錢購買了一份香噴噴的柴火飯,“就是小時候的味道!”張女士品嘗一口,豎起大拇指。
顯然,體驗銅陵本土文化、接觸鄉村真實風貌,是永泉小鎮區別于其他仿古小鎮的核心打法。
在銅陵市,充滿煙火氣的農文旅項目遠不止于此:主打“農耕體驗+非遺傳承”的犁橋水鎮,體驗山水風光的浮山景區,感受長江風情的大通古鎮等,均是通過塑造具有煙火氣的場景,讓游客親身體驗銅陵特色文化風貌。
如何讓更多充滿好玩、好看的農文旅項目,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就在上周,銅陵市召開農文旅運營招商梧桐會,發布《農文旅運營招商項目種子庫(2025-2026年)》。“種子庫”內,200多個項目清單覆蓋輕資產運營、精品業態打造、大片區開發等多個類別,從“大通古鎮風情體驗”到“白云巖景區開發”,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精品項目等待市場發掘。
“文旅發展不是‘單打獨斗’,要讓每個點都能融入全市的大格局。”銅陵市文旅局局長李文慶介紹,下一步,銅陵將繼續深耕“小而美、精而特”的業態,把犁橋水鎮、永泉小鎮的經驗復制推廣,在農文旅領域打造更多新增長點。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