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縣魚燈搖曳穿梭,徽州毛豆腐香氣四溢,黃梅戲的唱腔悠揚婉轉——這不是安徽的某個古鎮市集,而是上海國家會展中心安徽展區的生動一幕。
11月20日,第六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安徽以“創新安徽 向新而行”為主題,攜153家單位的龐大陣容亮相,讓觀眾一站式領略江淮大地從古至今的文化魅力。
從臭鱖魚的醇厚滋味到VR技術重現文化遺址,從婉轉黃梅戲到智能文旅艙,安徽展區猶如一個微縮的江淮文化長廊,吸引著長三角地區的觀眾駐足體驗。
老味道與新滋味:舌尖上的文化名片
“這毛豆腐其貌不揚,但吃著香,是我們徽菜的代表。”披云徽府的廚師一邊現場烹制,一邊向圍觀的觀眾介紹。來自安徽16個地市的老字號與知名餐飲企業組成的“美食天團”,讓長三角的食客們大飽口福。
在安徽館的“超級皖”展區,不僅帶來了地道安徽味,更展現了美食背后的文化故事。一位上海阿姨在品嘗毛豆腐后感慨:“這味道讓我想起年輕時在安徽插隊的時光。”
在數字化體驗區,觀眾掃描二維碼便可了解每道美食背后的文化典故,傳統飲食文化借助科技力量煥發新生。
老技藝與新表達:傳統文化“活”在當下
“為救李郎離家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熟悉的黃梅戲旋律在展區響起,專業演員的現場表演引得觀眾層層圍攏。在“好戲安徽”板塊,傳統文化通過現代科技實現了創新表達。
數字化戲曲體驗成為連接戲曲藝術與現代觀眾的橋梁。通過現場的戲曲互動裝置,觀眾可以深入了解黃梅戲、徽劇等地方戲曲的服飾、唱腔和歷史淵源,讓傳統藝術變得可感、可觸。
歙縣魚燈的巡游隊伍穿梭全場,古老的民俗與當代展陳空間形成有趣對話。與此同時,安徽博物院等9家博物館帶來的文博文創產品,讓觀眾可以把“文物”帶回家。
老家底與新動能:創新平臺鏈接長三角
文博會開幕首日,安徽鄉村振興電商聯盟官方商城“一品江淮”正式上線。這個整合了近200種安徽優質農文旅產品的平臺,為長三角市場搭建了便捷的產銷橋梁。
“我們不僅賣產品,更是在傳播安徽文化。”“一品江淮”負責人介紹,平臺通過“內容引流—情感連接—消費轉化”的完整閉環,讓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同時,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
紫云山文創園展區內,代表性企業集中展示“文化+科技”融合成果。AR技術讓觀眾只需手持移動設備,就能“穿越”感受徽派古建筑的營造智慧;數字博物館將珍貴文物以立體動態的形式呈現。
“皖美相約”板塊則展現了安徽文化產業的多元面貌。奇瑞房車、榮事達智慧文旅艙勾勒出休閑旅游的新圖景,“徽青賽”“電競安徽”等賽事則吸引著年輕群體的目光。
文博會現場,一位老人站在徽州文房四寶前久久不愿離去:“這是我小時候用的筆墨紙硯啊,沒想到現在做得這么精美。”
他的感慨或許是安徽文化創新發展的最佳注腳——守正創新,讓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重新煥發生機;融合發展,讓文化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優勢。
在長三角文化一體化浪潮中,安徽正以開放姿態,讓皖韻新聲傳得更遠、更動聽。
記者手記:
在領略徽風皖韻的同時,文博會也成為觀察長三角文化產業創新實踐的窗口。各省市獨具特色的探索,共同構成了區域文化繁榮的生動圖景。
江蘇的“蘇超”現象級賽事IP,從綠茵場火到了文博會。它不僅是體育賽事,更是一個深度融合了文旅、文創與科技的超級文化平臺。
在“蘇超”主題展區,十三市“蘇超”隊服及文創構成的展臺吸引不少人拍照打卡。這一IP通過《蘇超來了》主題出版物、“十三太保”家族盲盒等非遺技藝結合的球迷定制產品,成功將競技熱情轉化為可持續的消費動力,展現了體育賽事賦能城市文化消費的“江蘇樣本”。
在上海“在文旅”展區,“打卡全中國”蓋章活動成為人氣焦點。34枚精心設計的徽章,濃縮了全國各省區的文化精髓。孩子們手持打卡冊穿梭其間,在一次次蓋章中,不僅領略了敦煌飛天的飄逸、《千里江山圖》的壯麗,也在心中種下了對國家廣闊疆域與文化多樣性的認知種子。
當傳統文化化作有顏、有品、有趣的文創產品,便能跨越時空界限,以現代表達重新詮釋歷史精髓,實現文化情感共鳴。各省市雖稟賦各異、創新手法不盡相同,卻共同指向一個清晰的未來:在長三角一體化的浪潮中,文化不再是孤芳自賞的風景,而是實現創意、科技與市場的深度融合。這場文化盛會,不僅是一次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協同發展的生動實踐。
責任編輯:陸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