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淮北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為動力,積極盤活用好全市金融資源,創新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123”工作法,探索出一條推動農村經濟發展、促進基層治理、助力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1”即“突出1個定位”
為更好的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該市注重從謀篇布局、頂層設計入手,市委書記明確要求“將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放在基層社會治理、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大局來定位”,多次主持召開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多次深入基層實地調研。2019年8月,在經過多輪征求意見、專家論證基礎上,市委組織部、市銀監會等4家單位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黨建引領引用村建設工作方案》,細化9個實施步驟,明確市縣鎮部門工作職責,切實強化制度保障。
為推動《方案》真正落細落實,淮北搶抓“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機遇,第一時間構建由市委市政府領導、組織部門抓總、相關部門和金融機構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在扎實做好省級試點的基礎上,以點帶面,循序漸進。截至目前,全市50%的鎮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工作,累計授信9000萬,用信734.5萬元。
“2”即“2個貫穿始終”
一方面,該市堅持把黨建引領貫穿信用村建設始終,各級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始終走在前、干在前。廣泛開展宣傳宣講和信息采集活動,鎮村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利用人緣地緣優勢,走村入戶宣傳相關政策,主動帶領農業銀行工作人員甄別、采集農戶信用信息。同時,成立由鎮村干部、老黨員、村理事會成員組成的信用等級評議小組,將農戶在脫貧攻堅等6項重點工作表現作為測評依據,設置“非常支持、支持、不支持、非常不支持”五個等次,為基層確定統一的評價“標尺”,確保真實準確、公平公正,先后8559戶農戶信息被成功采集,3個獲評信用村被“整村授信”。
另一方面,該市堅持把抓結合、樹典型貫穿信用村建設始終,打出一套“組合拳”。著眼助推基層有效治理,將個人和家庭信用情況作為村干部人選資格條件、發展黨員、評先評優的重要參考,激發基層群眾重視信用、培育信用。同時,將信用村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育農村經營主體等工作相結合,建立組織部門與涉農商行定期聯系溝通機制,鼓勵“因村制宜、因戶制宜”創新金融服務產品,有效破解村集體“借貸難”困境,先后創新開發“芳香貸”“糧貿貸”“葡萄貸”“石榴貸”等金融產品,累計對8個村級集體經濟項目授信880萬元。
“3”即“建立3項機制”
該市注重上下配合、協調聯動,突出建立“共商、共建、共享”機制,推動信用村建設常態長效。建立事務共商機制,建立由組織、農業、金融等16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聯系會議制度,一周一調度、一月一例會,先后解決各類困難200多個,服務農戶3000多人。建立政銀共建機制,聯合金融監管局、銀行等成立政銀共建工作協調小組,簽訂共建協議,定期交流項目、信息,及時檢測資金使用情況。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按照“1+N+1”模式,建立由數據資源局牽頭、多家部門參與、“科大訊飛”提供技術支持等數據共享機制,共765類、5.23億條數據與信用村建設所需數據實現互聯互通,變“單打獨斗”為“握指成拳”。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