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六安市堅持把農村黨員教育作為基層黨建的關鍵抓手,推動黨員教育從“集中學”向“常態學”、從“課堂學”向“實踐學”深化拓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先鋒動能”。
全鏈統籌抓實效,織密教育“責任網”。堅持市級示范培訓、縣級重點培訓、鄉鎮兜底培訓、村(社區)補學補訓的工作思路,對農村黨員培訓的時間場地、課程內容、經費保障等進行部署安排,制定年度培訓方案,形成上下貫通的工作閉環。全面摸清農村黨員的思想動態與學用需求,建立“需求—供給—反饋”動態調整機制,采取實地調研、座談交流等方式,征詢黨員學習需求,確保教育內容“供需對路”。聚焦“冬訓春訓”等關鍵節點,組織開展理論學習、黨性教育、政策宣講、技能培訓等,靈活采取送學上門、結對助學等方式分層分類施策,實現全市12.8萬農村黨員教育全覆蓋。
精準把脈強供給,定制培訓“課程單”。堅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農村黨員教育的主題主線,緊扣黨的二十大精神、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部署,精心制定黨的創新理論“課程清單”,確保學習內容緊跟時代脈搏。堅持按需培訓,緊貼農村實際需求,圍繞“理論政策、紅色、法治、榜樣、技能”6個課堂,設置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鄉風文明建設等與農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課程,確保培訓內容實用、接地氣。充分挖掘鄉村振興發展紀實,精心制作《大鼓“咚咚”話坎山》《穿著皮鞋的新農人》《飛躍太安村》等精品電教片,用身邊人講身邊事、以身邊事教身邊人,進一步激發黨員干事創業精氣神。
多元陣地強載體,夯筑矩陣“學習圈”。針對農村黨員“集中難、學習散”問題,創新構建“線上+線下”融合教育模式,構建起立體化的學習矩陣。線上運用各級先鋒網頁、微信公眾號、黨建電視欄目等載體,推送精品微黨課、紅色影片等學習資源,實現黨員“隨時學、隨地學”。線下探索“鄉鎮黨校+實訓基地”學用模式,統籌整合項目資金,建成徽蓮農業蓮藕種植基地、長集現代農業產業園、三流鄉稻蝦綜合示范基地等實訓基地13個,舉辦教學培訓20期,覆蓋1.3萬人次。同時突出黨員教育的實效性與現場感,把蘇家埠戰役陳列館、獨山革命舊址群等紅色遺跡串聯成線,通過重溫入黨誓詞、聆聽紅色故事等方式,進一步激發農村黨員愛黨愛國情懷。
學用結合促轉化,激活振興“源動力”。注重發揮鄉土人才優勢,邀請農技專家、科技特派員、種植養殖大戶等群體組建“農村志愿服務隊”,用群眾聽得懂、學得來、用得好的技術,免費為農戶提供農業技術輔導,組織技術指導服務50余批次,惠及黨員群眾2.2萬余人次。注重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和承諾踐諾等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矛盾糾紛調解等志愿服務活動,引導外出務工黨員利用在外積累資源優勢,返鄉領辦創辦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注重學習先進地區經驗,先后分9批組織867名鄉村黨組織書記赴浙江開展“沉浸式跟學”,將“千萬工程” 經驗、農旅融合發展路徑等先進理念與本地實際相結合,實現學用相長,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