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阜陽市阜南縣堅持“傳承、創新、融合”工作思路,發揮王家壩精神發源地獨特優勢,以王家壩精神為內核,以王家壩抗洪紀念館為載體,持續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汲取信仰力量,讓“紅色基因”根植靈魂、融入血脈,使之永不變色、代代相傳。
開展“三進宣講”,創建宣講品牌。突出宣講內容精準性,注重把握不同群體特征,有針對性地確定宣講內容和重點,以“小切口”講好“大故事”,建強“王家壩精神”宣講品牌。一是進社區講黨恩。以“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為主線,重在分享治淮歷史中的感人精神、黨史故事,讓王家壩精神“飛入尋常百姓家”,引導黨員、群眾感知抗洪歷史里的紅色力量,增強“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二是進學校講使命。以現場講述為主,將實物展示與抗洪事跡講述相結合,在耳濡目染中厚植“紅色基因”,播下愛國奉獻、勇擔使命的種子。三是進企業講擔當。緊扣企業發展實際設置宣講主題,講述先進典型事跡和感人故事,堅持“以真實打動人、以真情感染人、以真心溫暖人”,傳承英雄事跡中的紅色故事,引導企業黨員在經營發展中踐行社會擔當,將王家壩精神轉化為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回饋社會的實際行動。截至目前,累計開展主題宣講20余場,覆蓋黨員、干部及群眾1500余人次。
創新“三課模式”,豐富教學內容。堅持共建共享,以王家壩抗洪紀念館為載體,多所高校黨委、社會黨組織共建教育實踐基地,立足黨性教育職能,創新推出“1+1+1”教學模式,打造特色教育課程。一是沉浸參觀上好現場課。組織學員聽眾與抗洪文物近距離“對話”,將歷史轉化為可感知的實物場景,沉浸式、互動式感受黨領導人民攻堅克難的壯闊歷程,強化學員歷史認知、情感認同與精神傳承。二是互動競答上好思辨課。以“蓄洪區知多少”為主題,開展現場知識競答,在互動問答中深化學員對黨的宗旨、王家壩精神內涵和蒙洼蓄洪區情況的理解,實現“以賽促思、以思促學”。三是影像觀看上好感悟課。堅持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用好《莊臺日記》《折柳寄情》等優秀黨員教育片、《風雨王家壩》等優秀影視作品,讓學員在直觀震撼的畫面中深刻感悟災難面前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凝聚黨建引領的奮進力量。截至目前,王家壩抗洪紀念館與華中師范大學、中國科技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8所高校黨委合作共建思政課實踐基地,先后被授予“全國關心下一代黨史國史教育基地”“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阜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稱號。
融合“三元賦能”,打造智能場館。積極借助科技新力量賦能,推動發展“講解自主化、體驗虛擬化、參觀線上化”,著力打造智能場館,提升王家壩精神學習的實際效果。推出講解聆聽新系統。創新推出自助講解系統,掃碼即可一鍵聆聽講解,涵蓋黨領導抗洪救災的歷史、人民群眾自強不息的奮斗和抗洪歲月老物件的印記等多個內容,打破游覽壁壘,實現無障礙參觀。系統自上線以來,已為數千名游客提供自助講解服務,大大提升了參觀學習體驗。運用虛擬沉浸新形式。紀念館與高校合作打造VR展館,依托VR交互技術1:1打造沉浸式VR展館,真正實現“身臨其境”感受抗洪歷程,解決了異地游客無法實地參觀的難題,成為王家壩精神傳播的重要載體。上線云端觀展新方式。積極適應生產生活方式轉變,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手段,依托阜南先鋒網黨建平臺,創建“王家壩抗洪紀念館網上展館”,開通王家壩抗洪紀念館公眾號,定期發布展品陳列、圖文解說、影像音像資料,打造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線上平臺,豐富黨員干部群眾學習渠道,提升宣傳教育覆蓋面。累計整合發布展品陳列圖文解讀、音像視頻圖片展示等各類內容140余篇。(楊甜甜 胡夢茹)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