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金寨縣立足紅色資源稟賦與鄉村發展實際,以“紅色引領·人才賦能”為核心抓手,從“陣地建設、課程開發、分層教學”三方面精準發力,推動鄉鎮黨校提質升級,為基層黨建強基固本、鄉村振興蓄勢賦能提供堅實支撐。
陣地擴容提質,構建“紅色課堂+實踐基地”雙軌體系,打造全域化教學空間。打破傳統黨校單一授課模式,以“紅色資源為根、實踐需求為要”,推動教學陣地從“單點布局”向“全域覆蓋”轉變。深耕紅色資源。依托本地革命遺址,通過還原歷史場景,打造蔣光慈展覽館、金寨縣紅軍墓園等20余處“紅色課堂”現場教學點,讓黨員在沉浸式學習中感悟紅色文化;組建23支包含2名專職講解員和12名兼職講解員的紅色宣講隊伍,結合黨史故事與本地革命歷程回顧,讓紅色教學更具感染力、穿透力。聚焦鄉村振興。打造綠爾佳香菇種植示范基地、華潤希望小鎮、六安西茶谷等13處“鄉村振興”教學點。實踐基地涵蓋精品農業、鄉村文旅、基層治理等領域,黨員可實地觀摩特色產業發展、民宿運營、村莊環境整治等成果,實現“從課堂到田間”的認知轉化。兩類陣地已實現功能互補、聯動教學,推動黨員教育從“聽理論”向“學實踐”延伸,從“被動接受”向“主動感悟”轉變,每年開展黨員教育培訓1.3萬余人次。
課程精準供給,打造“紅色鑄魂+賦能強技”課程矩陣,實現本土化教學創新。整合政策、技術、經驗三類核心內容,構建特色鮮明、實用性強的本土化課程體系,讓課程既“有高度”又“接地氣”。在課程開發上,分層打造體驗課程、品牌課程、精品課程、特色課程等四類內容。針對年輕黨員需求,開發《鄉村振興文創設計》《歷史名茶賞析之六安瓜片》《觀紅色劇目 傳承大別山精神》等沉浸式“體驗課程”,有效提升年輕黨員的使命擔當、激發干事熱情;結合政策落地與產業發展需要,打造《立夏節起義精神傳承》《香菇種植與生產技術培訓》等“品牌課程”24個,讓基層黨員吃透發展方向、掌握實操本領,實現“課程賦能”與“產業提效”雙向貫通;立足干部培養目標,開發《干好三件事,當好村書記》《村干部如何做好新時代基層群眾工作》等“精品課程”,助力學員快速掌握基層治理、產業發展等核心技能;提煉本地發展經驗,培育《“門山速度”保障重點項目》等“特色課程”,將村級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等本土實踐轉化為教學案例,在鄉鎮黨員干部培訓班中多次授課,實現“實踐成果”向“教學資源”的轉化。
教學方式革新,實施“分層分類+多元載體”培訓模式,提升黨員教育實效。立足不同群體黨員的差異化需求,創新“靶向式”教學方式,通過定制化培訓載體,讓黨員教育“精準滴灌”,切實提升培訓實效。立足“全覆蓋”,深化“萬名黨員進黨?!毙袆印e^定《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2024—2028年)》要求,以鄉鎮黨校為核心陣地,分期分批組織開展集中培訓,確保黨員應訓盡訓。農村黨員“不誤農時靈活訓”,緊扣農業生產周期特點,集中開展系統性的理論學習和政策宣講。突破“冬季單訓”局限,開展“四季輪訓”,在春耕備耕(3-4月)、夏收間隙(7-8月)、秋種結束(10-11月)等時段,開設20分鐘“田間課堂”。流動黨員“拓寬渠道不斷線”,堅持線上線下結合,開設“云端”課堂,依托線上平臺建立流動黨員微信群,利用學習強國、各級先鋒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送學習內容。抓好春節等流動黨員集中返鄉時機,組織專題培訓或研討交流等形式集中“補學”。年老體弱黨員“送學上門暖人心”,結對精準服務,安排支部委員、年輕黨員或黨小組長與年老體弱黨員結對,定期上門“讀學”“聽學”“講學”,確保黨的創新理論與最新政策“不漏一人”。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