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jīng)過6小時采集,捐獻造血干細胞302毫升,成為銅陵市教育系統(tǒng)首位捐獻者,為山東一名血液病患者送去生的希望。他就是扎根鄉(xiāng)村教育數(shù)十年的義安區(qū)和平中心小學教務處主任汪長鋒。
2019年以來,汪長鋒4次無償獻血,總量達1300毫升。2021年獻血時,他決定把血樣存入中華骨髓庫。“能救人的好事,當然要做。”從此,他成了造血干細胞志愿者,埋下一顆“愛心火種”。
2024年7月15日,市紅十字會來電告知,汪長鋒與山東一名49歲的男性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非血緣配型成功率僅十萬分之一。汪長鋒毫不猶豫同意捐獻:“生命不易,能幫就一定要幫。”
盡管捐獻對身體無害,但過程并不輕松。在接連完成詳細體檢和高分辨分型確認后,汪長鋒每天堅持運動、健康飲食、規(guī)律作息,保持最佳狀態(tài)。妻子陳林敏起初擔心影響他身體,聽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詳解原理后徹底放心,住院采集期間全程陪伴照料愛人。義安區(qū)和平中心小學校長胡靜晨感慨道:“汪老師無論作為教師還是志愿者都堪稱榜樣,其奉獻精神值得大家學習。”
2024年8月11日起,汪長鋒連續(xù)5天注射9針動員劑,即便身體不適也咬牙堅持。8月15日,這場跨省生命接力圓滿完成,造血干細胞第一時間送往受助者醫(yī)院。
“叔叔,是您在我們最絕望時給了希望……”捐贈當天,受助者女兒的手寫信輾轉(zhuǎn)送到汪長鋒手中,樸實話語里飽含著感激之情,讓他眼眶濕潤,真切體會到自己的善舉對一個家庭的分量,“自己只是做了件平常事,能救人命,特別值得。”
扎根鄉(xiāng)村教育多年,汪長鋒始終愛崗敬業(yè),帶著強烈的事業(yè)心與責任感探索鄉(xiāng)村教學新路徑。他班上有5名留守兒童,有的性格孤僻、不善交往,有的因父母常年在外、祖輩年邁而缺乏關(guān)愛。汪長鋒主動做起他們的“臨時家長”。“一年級的小芷連十以內(nèi)加減法都不會,這可是基礎(chǔ)啊!”汪長鋒急在心里,每天中午把孩子帶到辦公室,用實物教具幫她理解數(shù)字組成,隨后又制作加減法卡片督促其練習。對于其他學習困難的孩子,他從有限的休息時間里“擠”出清晨和午后,在辦公室當面輔導、批改作業(yè),只為讓他們跟上進度。這份長年累月的堅持,讓他帶的班級成績始終名列前茅。
生活中,他同樣心系學生。得知留守兒童小可因家境困難、老人不會用手機而未繳醫(yī)保,汪長鋒立刻自費墊付;學校食堂招聘時,他推薦小可奶奶入職,既貼補家用,又方便老人接送孩子,切實減輕家庭負擔。
講臺上誨人不倦,公益路上無私奉獻,汪長鋒用行動詮釋了新時代教師的社會擔當,彰顯了平凡人的不凡光輝。他的善舉也激勵更多人加入志愿捐獻行列,以愛心接力,共燃生命希望之光。
汪長鋒獲評2025年第二季度“銅陵好人”。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