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寶印(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
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著力夯實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救災基層基礎,增強風險防范、應急處置和支撐保障能力。基層是防災減災救災的第一道防線,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是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必要條件。當前,我國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建設面臨著制式化的預案無法有效應對極端災害事件、專業性強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相對缺乏、基礎設施布局科學性不足、公眾應災抗災能力與應急韌性人群要求不匹配等挑戰和短板。為此,迫切需要強化科技保障,通過打造數字化的預案體系、綜合化的救援體系、多元化的保障體系、常態化的治理體系,進一步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建立智慧高效的基層應急管理體系。
實現應急預案體系的動態化、場景化
隨著人類社會系統的愈發復雜,極端災害事件往往會引發一系列復合災害事件,而現有的基層預案多數以應對單一災種為主,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災害場景,缺乏對災害的整體應對能力。
因此,應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型技術,將傳統制式化的應急預案變為動態化、有針對性的數字應急預案,強化災害風險推演能力,提高動態預案生成水平,實現應急預案體系的動態化、場景化。各區縣應以災害風險普查數據庫為基礎,搭建災害風險預演平臺,明晰區域內各類極端災害事件發生的主要誘因和形成機理,動態模擬推演各類極端事件的影響區域和影響程度,提升多情境災害實時動態模擬推演業務能力。同時,依托信息技術搭建數字預案平臺,統籌區域內救援隊伍、物資、裝備等應急資源,根據災害風險情境實時生成針對性的數字應急預案,實現應急力量、救援物資、避險安置的最優化調度,做到“一鍵啟動”應急響應、“一屏調度”各級力量、“一圖指揮”應急救援。
實現應急救援體系的綜合化、專業化
當前,地方專業性強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不足,巨災下的應急處置能力相對薄弱。一方面,區縣現有的應急救援隊伍多數以消防救援隊伍為主,缺乏專業性強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另一方面,區縣一級的救援處置裝備普遍保障不足,應急搶險物資儲備品種單一、數量有限,缺乏高科技的救援器材。
因此,應提高應急綜合救援能力,強化應急裝備技術支撐,實現應急救援體系的綜合化、專業化。按照一專多能、一隊多用、反映靈敏、快速高效的要求,強化區縣應急救援隊伍從單一滅火向綜合性救援轉變,列裝高科技裝備。區縣消防救援隊伍在鞏固滅火主陣地的同時,要瞄準抗震救援、防汛搶險等新戰場,建設能夠應對防汛抗旱、水上搜救、地質災害、森林滅火等各類緊急事件的綜合應急救援隊伍。針對區域極端災害特征,明確搶險救援、應急保障、個人防護等配套裝備目錄,加大紅外生命探測儀、多功能搶險車等多種集智能化、信息化、無人化于一體的裝備的配備力度,探索“科技+”“網絡+”的搶險救援方法。
實現應急保障體系的均衡化、多元化
我國多數區縣應急通信系統主要依賴網絡和電話,而各運營商的通信線纜多數以線桿為載體,山區區縣的線桿大多位于河道邊、山邊,抗風險能力差,易被山洪、塌方等災害損壞。此外,區縣一級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存在品種不全、儲備管理不夠科學的問題,難以滿足“全災種、大應急”需要,統一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尚未建成,一旦發生災情,多數區縣會出現應急物資告急的情況,受災村莊的物資更是無法及時跟上。
因此,應科學優化基層應急基礎設施空間布局,提高生命線工程的承災韌性,強化基礎設施平急兩用,實現應急保障體系的均衡化、多元化。逐步推行分布式、模塊化、小型化、并聯式生命線系統,科學布局建設集供電、供水、供熱、通信保障于一體的高韌性節點,確保極端事件下生命線的全域暢通。應推進應急救援專網工程建設,建立多種現代通信手段結合的機動應急通信網絡,保障災時區/鎮/村三級通信互聯和應急指揮調度。按需加強區縣、鎮街兩級應急物資庫的擴充工作,結合災害特點,依托大數據和物聯網合理確定儲備物資種類和規模,健全智能調撥和分揀機制。在重點村莊設置應急物資儲備點。
實現應急治理體系的常態化、標準化
我國公眾災害應急知識培訓不足,逃生避險、自救互救的意識和能力較弱,防災減災主動性和積極性不足,整體應災抗災能力與應急韌性人群要求還不匹配。
因此,應推進全民應急文化建設,實現應急治理組織體系的常態化、標準化。健全黨組織領導、村(居)委會主導、人民群眾為主體的新型基層應急組織體系,積極發揮企事業單位、群團組織、志愿團隊等的應急救援作用,提高社會動員和居民自救互救能力,打造基層應急治理主體協同鏈,全面加強“韌性村居”“韌性單位”建設。構建基層應急治理網格,堅持以整合網格管理資源為抓手,推進應急管理與社會治理有機融合,織密基層應急動員、響應和服務網絡。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