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新型研發機構已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融合的新載體。當前和未來,安徽需堅定不移下好創新先手棋,不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加快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為安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推進改革攻堅,突出體制機制創新。一是深刻把握新型研發機構在塑造混合制度空間、聯合治理模式、全鏈條創新生態等方面的獨立價值,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組織形式的多元化發展,賦予各類投資主體更多選擇權,充分發揮各類組織形式的比較優勢。二是完善自由探索和顛覆性技術創新免責制度,區分創新活動的無意過失與明知故犯、放任不管、謀取私利等違法違紀行為,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實現鼓勵創新和包容創新的平衡。三是建立健全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機制,在原始資產投入、研發方向凝練、重大項目攻關等方面建立風險預警防范機制和適時退出機制,在科技成果產出、知識產權歸屬、行業標準制定等方面明確各方的利益及其共享機制,促使各成員單位凝心篤行。四是打破編制束縛,構建靈活的、競爭性用人機制,根據自身發展需求面向國內外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并組建研發團隊,加強人才培育的資金投入、專業學習和科技交流培訓,做好支撐持續發展的人才儲備,打造引進團隊和培育人才高地。
強化開放聯動,激活協同發展場域。一是引導社會力量投資創設新型研發機構,大力發展國有資本和民間資本共同參與的非營利性新型研發機構,支持中小型科技企業購買其科技服務,鼓勵金融機構開展針對其的金融服務。二是注重引進高水平新型研發機構,重點吸引國際著名高校院所、知名跨國公司實驗室、國內外上市公司及行業龍頭企業在皖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對擇優擇需擇稀建設的重點重大新型研發機構可采取一事一議、特事特辦的方式。三是促進我省新型研發機構參與長三角創新共同體建設,吸引滬蘇浙科技資源來皖互建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推動組建長三角新型研發機構協同發展聯盟。四是深化新型研發機構與現有高校院所、企業、投資機構等單位的合作對接,鼓勵新型研發機構主導或參與新一輪產學研合作,推動新型研發機構之間加強研發合作,深度融入區域協同創新網絡,有效銜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努力在國際研發合作、技術聯合攻關、成果轉移轉化、信息共享、人員互動方面實現更大突破。
增加有效供給,回應科技創新需求。一是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錨定發展目標,著眼國際前沿科技、區域性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開展研究及轉化應用,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在回應我省科技創新需求上精準發力。二是加強新型研發機構平臺綜合運營能力建設,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區域創新的有機融合,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育成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形成重要的產業技術標準。三是緊密跟蹤國內外最新技術發展動向,積極參加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推動行業的技術進步,為我省新型產業化示范和產業集聚發展提供持續動力,助力我省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四是注重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在承擔科研開發任務、生產先進科技產品、提供配套工藝和技術中注重自身品牌的滲透,在國際技術交流與合作中注重自身品牌的宣傳,在涉及知識產權糾紛和侵權時注重自身品牌的維權。
營造良好環境,優化政策支撐體系。一是要大力營造勇于創新、敢于擔當、合理容錯的良好氛圍,為敢想敢干敢闖者“松口”并“兜底”,持續推廣典型機構的成功經驗,適時開展我省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培訓,打造全國或地方示范性新型研發機構。二是對不同類別的新型研發機構進行分類指導和管理,實行差異化的認定、管理、評價和支持標準,對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新型研發機構分階段實施適度監控和動態管理,鼓勵各地立足當地科技創新資源優勢出臺相關發展促進政策。三是建立部門聯動、責權明晰、統一高效的管理體系,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的規劃統籌和重大問題的協調推進,對于同一領域、相近區域的新型研發機構進行總量控制以避免同質競爭,對政府參與共建的新型研發機構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明確財政輸血與退坡機制。四是建立健全創新載體建設、人才引進、股權分紅激勵、科研用儀器設備進口、政府采購、稅收等多方面的優惠政策,賦予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新活動中享受與高校院所、企業同等的資格待遇,探索突破單個機構支持額度總量控制的具體措施。
(葛章志 胡 蝶)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公共事務學院、知識產權研究院。本文為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Y2019D034]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