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區在安徽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皖北地區的跨越趕超,就沒有安徽的跨越發展。近年來,皖北地區發展穩中有進、進中向好,呈現諸多積極變化,但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對此,必須結合各地實際,分層分類施策,以“慢進是退、不進更是退”的緊迫感,把發展差距變為后發優勢,推進皖北地區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發展,推動皖北全面振興,加快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
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大系統,用系統思維統籌推進“四化同步”,就會產生“乘數效應”,鍛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源與支撐極。“四化同步”的要義就是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引領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反哺工業化、牽動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為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賦能。只有發揮“四化同步”的“并聯”效應,才能為皖北發展注入更大動能。從皖北地區的發展實際看,“十三五”以來,皖北工業化水平不斷提升,城鎮化率持續提高,現代農業發展加快,但與高質量發展目標相比,還面臨一些挑戰:一是工業帶動力不強,工業在GDP中的占比不高,且以高耗能的重化工產業、制造業為主,工業企業的畝均效益低;二是城鎮化水平低于全省、全國水平,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三是傳統農業比重較大,農產品深加工類龍頭企業偏少,畝均投資強度不大,現代科技含量不足,品牌化程度不高;四是信息化水平發展相對滯后,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較低,數字工廠和數字應用場景不多,“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后一公里”不夠暢通,對工業化和城鎮化轉型升級推動作用弱。由此可見,皖北地區要激發內生動力、縮小發展差距,必須突出目標導向、問題導向,走“四化同步”發展、整體推進之路。
一是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促進“科技—產業—金融”高水平循環。堅持項目為王,把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首要任務。對標滬蘇浙園區對外合作經驗,高水平建設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在承接中鼓勵在外人員攜智、攜技、攜資、攜友回流,傳導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共建省際產業合作園區,探索創新飛地、園中園等模式和成本共擔、利益共享等機制,鼓勵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率先布局。按照市場化機制探索設立專項基金,梳理重大項目清單,推動項目和資本高效對接。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實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行動計劃,建立重點用工企業全程服務機制,培育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企業。
二是加快推進信息化,提升數字賦能水平。堅持政府有為和市場有效相結合,進一步完善信息化融合工業化、促進城鎮化、支撐農業現代化的體制機制。增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數字場景應用,統籌數字政府、數字經濟、數字社會建設。堅持把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作為推進信息化的主線,凸顯大項目“葡萄串效應”,提升工業園區的數字化水平。用好用足平臺資源,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應用5G、大數據和區塊鏈技術,打造輻射皖北區域的農業全產業鏈基地若干個,引導龍頭企業與當地農民共建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讓農民通過產業鏈嵌入穩定共享現代農業發展的增值收益。
三是加快推進城鎮化,促進產城融合、城鄉一體發展。破解城鄉二元體制結構,優化新興產業生產力、重大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布局。重點打造一批宜居城市、韌性中小城市,推進皖北城鄉網絡建設,增強城鎮的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吸納就業、人口集聚等功能。在“四化同步”中統籌謀劃鄉村振興,鼓勵農民進城、資本下鄉,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以“雙招雙引”為抓手,健全返鄉創業服務體系,厚植返鄉創業“沃土”,構筑返鄉創業“磁場”,創業給條件、就業給崗位,建設創業園,增加創業企業數量,大量就地吸納就業人員,壯大產業工人隊伍和城鎮化人口基礎。
四是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發揮農業這一皖北的傳統優勢,實施“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切實增加農民收入。落實好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的相關政策,把現代市場觀念、現代物流、現代金融、現代科技、現代人才、現代管理制度等要素融入皖北鄉村產業發展中。加快以現代種業、農業機械化、耕作技術、基礎研究等為重點的農業科技創新,深化農業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打造“皖字號”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鼓勵長三角各類糧食企業開展資產性戰略合作,建設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
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不是孤立的,需要相互融合、相互促進。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統籌皖北六市“四化同步”發展,促進產業集聚,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立同權同價、流轉順暢、收益共享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推進皖北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實《滬蘇浙城市結對合作幫扶皖北城市實施方案》,推動皖北地區各領域與滬蘇浙建立緊密型、互補型合作關系。圍繞關鍵技術和核心瓶頸技術開展系統攻關,實現皖北工業重大技術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升級,釋放更多投資空間、消費空間、產業空間、市場空間,推動皖北成為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打造欠發達地區整體提升的“樣板”。
秦國偉 宋馬林 鄭歡玉
(作者單位:安徽省林業局,安徽財經大學。本文系省社科創新發展研究項目[2021CX510]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