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遺產保護,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全面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著眼于鄉村振興的時代背景,因地制宜開展非遺傳承、重塑、活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讓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對高質量發展安徽鄉村經濟、建設文化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挖掘文化內涵。具有強烈地方文化色彩、濃郁鄉土氣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鄉村自有的文化記憶。挖掘地方非遺的文化內涵、梳理傳承脈絡,在服務鄉村建設中,成為展現鄉村形象、提升文化品質、凝聚鄉民人心、構建鄉土文化社會認同的重要因素,進而實現文化自覺,重塑文化自信。首先,梳理非遺文化脈絡,提煉文化精髓。對留存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梳理,提煉其文化底蘊、精神和價值,既摸清自家文化的“家底”,也有助于提振鄉村精氣神,激發村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扶持非遺傳承人,打造非遺文化使者,培育非遺傳承的生態環境。人是鄉村文化的主體,在政策助力下發揮傳承人的文化使者作用,形成文化影響力、號召力和群體帶動作用,接力非遺傳承。以傳承人為“點”,在培育傳承人的同時,培育非遺的生存土壤。再次,以基層文化站點為窗口,推進非遺的品質提升和文化推廣。調動群眾文化工作者、文藝愛好者、本土鄉賢等多方主體參與非遺的藝術創作,鼓勵行業協會及公益力量圍繞基層文化站積極開展文化服務和非遺推廣。
弘揚時代價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新詮釋、新解讀、新創造,使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真正讓非遺文化在創新表達中綻放時代芳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于群眾的生產生活,飽含著歷史的滄桑,體現著群眾的思想智慧,展示著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有助于繁榮農村文化市場,豐富農村文化業態,展現出政治價值和經濟價值。首先,加強與地方高校的協同合作,共同賦能創新非遺“文化新生態”,把非遺文化資源轉化為推動鄉村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物質支撐。其次,要秉持守正創新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在尊重非遺基本文化內涵的同時,發揮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弘揚非遺時代價值,樹立鄉村文化新形象。再次,找到非遺與當下鄉村生活的接入點、交接處,從鄉村環境、生活方式、文化活動、非遺社區營造等多角度推動非遺在當代鄉村生活中實踐,形成新的文化亮點、生活熱點,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的新生力。
賦能鄉村振興。中華文明根植于農耕文化,鄉村是中華文明的基本載體。依托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文化品牌,既能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為當地發展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首先,以文化創意、設計創新賦能鄉村振興。鼓勵專業人士、設計團隊參與非遺的文化創意產業,為文創產品設計、鄉村景觀設計、鄉村文旅策劃、非遺研學等提供有效設計解決方案,做好美麗非遺與旅游結合,讓游客充分感悟美麗非遺文化的魅力,用現代的文化審美和設計手段,讓“遺產”產生“價值”,為鄉村旅游增添新亮點。其次,打造具有長久生命力的鄉村文化品牌。對非遺做設計轉化,形成具有較高辨識度的鄉村文化品牌,以此構建非遺IP體系,包括IP形象的文化溯源,IP主體內容、話題的生產,IP形象設計、視覺系統延伸等。通過系統化的品牌規劃,提升非遺文化品位,增加社會認知度,增強鄉村文化競爭力,有效提升鄉村文化活力和產業價值。再次,緊抓趨勢,面向未來,走融合發展之路。科技賦能藝術的時代,藝術與技術結合的電視藝術,正在不斷迭代更新。非遺的活化除了有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能力,還要提升主動擁抱新技術、新業態的覺悟。VR、AR的數字互動改變了文化的體驗方式,品牌推廣正在轉向元宇宙營銷并創造價值。后疫情時代,對非遺的活態傳承,緊抓“文化+科技”發展趨勢,通過“非遺+文創+科技”的整合,構建出一條可以保持視覺、聽覺傳達的文化鏈,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大放異彩。
孔國慶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銅陵學院基地。本文系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SK2021ZD008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