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新型工業化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穿新型工業化全過程,把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為中國式現代化構筑強大物質技術基礎。工業是綜合國力的根基,是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
工業化是現代化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新型工業化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作出重要論述,極大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對工業化的規律性認識,為我們推進新型工業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近年來,安徽積極響應國家部署,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產業集群能級躍升成效明顯。未來,安徽推進新型工業化要久久為功,務求突破。
一是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在推進新型工業化中,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一方面,市場是新興產業成長壯大的重要推動力,經歷激烈的市場競爭,可以讓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壯大,能讓富有競爭力的企業行穩致遠。另一方面,新興產業可能存在核心技術不成熟、市場應用面不廣等問題,要發揮政府的戰略導向與市場彌補作用。因此,必須將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有力支撐。一要科學制定產業發展戰略與規劃,抓住產業升級及產業轉移的時機,發揮安徽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區位優勢招商引資,依靠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引進重大項目;二要圍繞十大戰略新興產業實施“雙招雙引”,健全由省領導牽頭負責的專班推進機制,為新興產業發展“排憂解難”;三要深化“以投帶引”的招商引資模式,設立風險投資引導基金,挖掘公共資金對社會資本的撬動能力,把支持初創期科技企業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作為重點投資方向,在企業最需要支持的關鍵時期給予資金支持。
二是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把做實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推進新型工業化應處理好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系。當前,一些地方對傳統產業的認識存在一些誤區,把傳統產業等同于落后產業和淘汰產業。實際上,傳統產業仍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安徽推進新型工業化,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兩手抓,不僅圍繞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謀篇布局,推動形成新的增長點;還要對傳統產業進行數字化改造,通過技術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等方式,提升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全面推進與錯位發展相結合。推動新型工業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性工程,涉及產業、科技、財稅、法律、環境和人才等方方面面,這就需要頂層設計和系統謀劃,通過對新型工業化相關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進行優化調整,確立全面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實施路徑和政策保障。當然,新型工業化的推進也要考慮地區差異,遵循市場規律,綜合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結構和環境承載能力,因地制宜、因業施策和錯位發展,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減少過度同質化競爭。盡管安徽致力于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但工業化發展的區域不均衡性依然突出,以合肥為首的江淮地區經濟突飛猛進,工業化水平較高,而皖北地區工業化水平偏低、城鎮化發展滯后。因此,要加大支持皖北地區推動新型工業化的力度,立足皖北各地產業基礎、國土空間、人力資源和承載能力等,實施“一市一策、一縣(區)一策”,增強推進皖北地區新型工業化的針對性、有效性,提高全省推進新型工業化的系統性、協同性。
針對安徽工業化關鍵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能力還不足、工業大而不強的格局尚未根本改觀等問題,在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要下足功夫,持續發力。
一是堅持科技創新。創新是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支持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全面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圍繞安徽十大戰略新興產業,開展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完善“賽馬”和“揭榜掛帥”等機制,組建創新聯合體加大重大科技攻關,加快突破一批核心技術,不斷強化科技創新對新型工業化推進的支撐作用。
二是堅持錯位發展。皖北、皖中和皖南在工業基礎、資源稟賦和科技創新能力方面差異性明顯,故不同地區新型工業化的推進策略、實施路徑和支持舉措應有明顯不同。進一步完善不同類型城市的新型工業化方案,按照工業主導型、農業優先型、生態功能型和文旅賦能型等合理界定各市(縣)的主體功能區定位,明確不同類型城市新型工業化的主攻方向和實施舉措,通過重點推進與分類施策,推動各地區新型工業化的錯位發展,構建特色鮮明、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型工業化格局。
三是堅持數實融合。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是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數據作為生產要素,不會因使用而發生損耗,這有利于打破傳統生產要素有限供給對發展形成的制約。另一方面,數據也會對其他生產要素形成替代,如人工智能的發展增加了工業機器人的使用,這有助于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水平。當前,數實融合在實踐中也存在諸多挑戰,包括區域間、行業間發展不平衡導致的數字鴻溝問題,部分傳統工業企業受限于資金和技術壓力可能放棄數字化改造,以及數據存儲、傳輸和共享中存在的泄密風險等。未來,安徽要密切關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水平,制定和完善數實融合政策支持方案,切實發揮數字經濟對新型工業化的推動作用。
四是堅持重視人才。新型工業化推進需要大量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安徽雖是人口大省,但受限于人口外流和高素質人才培養的短缺,現有人才儲備并不能滿足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需要。為此,一方面要緊盯外流人口,特別是高技能人才,大力實施“人才回引”工程,推動“人才回皖”和“產業入皖”相結合,發揮回流人口省內再就業紅利。另一方面,加強省內高等教育資源的投入,不斷調整優化專業結構,提升學科專業與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契合度,培養更多具有科技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新型工業化推進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撐。
崔連標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