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能力的重要方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長三角區域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擔負著勇當科技和產業創新開路先鋒的戰略使命。大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是長三角區域必須承擔的戰略任務。
協同提升長三角重點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制定長三角重點產業鏈發展規劃,加強重點產業鏈跨區域協作,提高產業鏈配套協同效率。重點培育上海市集成電路、無錫市物聯網、杭州市數字安防、合肥市智能語音等長三角優勢產業鏈,促進以優勢產業鏈為基礎的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發揮長三角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聯盟的作用,促進創新協作和聯合科技攻關。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產業基礎再造、重大技術裝備攻關等工程,強化應用牽引,圍繞應用場景凝練關鍵科技問題。培育競合共生的產業鏈供應鏈生態體系,促進“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提升鏈主企業的產業鏈治理能力,引導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融入產業鏈,完善大中小企業協同、上下游鏈節聯動的產業鏈互動合作機制。
協同促進長三角高質量市場一體化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形成的大市場具有規模經濟效應和本土市場效應,有利于促進區域產業專業化和產業關聯。在一體化大市場中,長三角三省一市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協作,有利于提升區域產業鏈供應鏈柔韌性和穩定性。率先實現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協同促進長三角高質量市場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要素市場一體化和營商環境一體化,這就需要深化長三角土地、勞動力、資本、知識、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一體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人才共享和流動機制,探索完善用水權、用能權、排污權、碳排放權等交易機制;同時營造好長三角一體化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推動交通設施互聯互通、規則制度有機銜接,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多措并舉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
協同促進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優化長三角協同創新生態,大力實施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計劃,健全共享合作機制,聯合開展基礎前沿科學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等核心技術攻關。共建多層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統籌布局長三角區域新型研發機構和產業技術創新中心。深入推進張江、合肥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兩心同創”,充分發揮上海張江、蘇南、杭州、寧波溫州、合蕪蚌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集聚與帶動效應。根據產業鏈特點優化科技攻關路徑。對高性能集成電路、下一代信息網絡等關系國家產業安全的領域,加強全鏈條技術攻關,加速關鍵核心技術的進口替代;對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瞻領域,加強開創性基礎研究,提升長三角新興產業策源能力。
協同促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科創走廊是區域創新網絡的空間組織,是區域科技競爭的新賽道和提升產業鏈韌性的新引擎。協同促進科創走廊建設,需要九城市共建“聯盟+基地+園區+基金+平臺”的跨區域合作體系,發揮G60產業園區聯盟、產業聯盟、產業合作示范園區、G60科創的作用,優化機器人、智能網聯汽車、量子通信網絡、衛星互聯網、大飛機等產業鏈建設。持續實施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聯合攻關行動,根據市場主體的技術攻關需求開展任務型、體系化關鍵技術聯合攻關。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建設,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建設。共育G60科創服務生態體系,促進科創、產業、金融和人才的高水平聯動發展。
協同培育長三角先進制造業集群。先進制造業集群具有文化根植性、產業關聯性、網絡化協同性、柔韌性、技術先進性等特征,具有產業鏈供應鏈自我修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長三角共建先進制造業集群有利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當前,長三角新能源汽車、高端紡織服裝、智能家電等先進制造業集群已經顯示出高度的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協同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需要持續優化集群區域協同、核鏈網互動、網絡創新、科技創新、區域品牌、國際化等路徑,健全地方政府、核心企業、大學與科研機構、集群發展促進組織等主體整合的一體化促進系統。以先進制造業集群創新網絡為支撐,以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培育為依托,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形成多鏈融合的產業可持續創新生態。
協同健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預警和防范機制。構建長三角重點產業鏈供應鏈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監測產業鏈供應鏈風險的苗頭性問題,定期發布風險預警簡報。充分發揮長三角區域合作辦公室、地方政府、行業協會、鏈主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代表、智庫專家等在產業鏈供應鏈風險評估中的作用。堅持因業施策,結合產業所處的發展階段、產業組織形式等因素,分產業做好重點指標的監測與評估。加強戰略性產業應急管理和救援體系建設,完善關鍵原材料與關鍵部件的動態儲備方案。促進鏈主企業健全供應鏈風險預防機制,增強上下游企業協同監測和應對能力。深化產業鏈供應鏈國際合作,優化產業鏈國際化網絡,健全鏈主企業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多元化策略。(馮德連)
(作者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重大項目[AHSKZD2020D0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