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作為數字技術的前沿和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人工智能對于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至關重要,不僅是驅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新引擎,而且也是提升國家競爭力的新焦點,應進一步加快健全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的體制機制。
健全技術創新機制
技術創新是推動人工智能行業應用的前提基礎和源頭活水。加快健全人工智能技術創新體制機制,就是要強化創新策源,優化創新生態。其一,完善技術攻關策略。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技術圖譜,發布科技攻關計劃,加強人工智能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全鏈條技術創新策源。例如,圍繞基礎層,實施重大基礎研究項目,在引領性知識創造方面爭取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圍繞技術層,支持重點創新平臺、頭部企業加快從知識生產到前瞻性技術的研發;圍繞應用層,鼓勵各主體基于比較優勢和發展趨勢,加強技術與應用場景結合的研發和工程落地性研究。加強對機器學習、知識圖譜、類腦智能計算、隱私計算等通用性、戰略性技術方向進行突破,鼓勵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百花齊放、百舸競流。其二,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積極布局人工智能創新平臺,依托高校、院所等優勢科研力量,加強校地、院地合作,打造高能級科創平臺及產業協同創新平臺。開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行動,支持中小企業、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創新。鼓勵產業鏈創新合作,推動打造高質量創新聯合體。優化提升產學研合作,積極探索推進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其三,營造寬容失敗環境。在制度設計上,對于科技創新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全主體都要寬容失敗。除了在政策上進行合理兜底外,還要在文化上進行涵養,有效降低創新失敗的顯性和隱性成本,真正激發起萬眾創新熱情。
健全場景驅動機制
場景是促進人工智能實現從技術到產品再到產業跨越的關鍵變量。場景驅動亟需解決場景挖掘與開放不充分、部分行業場景碎片化與發揮規模效應之間存在矛盾等難題。一要促進場景開放。以政務類場景開放為牽引,推動城市治理、千行百業等場景真正實現全面有序開放。搭建場景開放供需對接平臺,鼓勵各地圍繞重點優勢行業定期梳理發布應用場景清單。二要深化場景挖掘。組織人工智能及行業企業圍繞生產經營的具體需求和困難挑戰深入開展場景研討,分享成功案例。鼓勵企業通過對生產、經營中產生的大量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來發現潛在應用場景。支持人工智能企業與行業伙伴加強合作,聚焦環保節能、安全生產、設備檢修、產品檢測等一些行業共性場景,打造一批人工智能應用示范場景。三要加強場景利用。推動頭部行業企業提供場景,人工智能龍頭企業提供平臺,促進產品和解決方案研發的平臺驅動。加強共性化工具、標準提煉和行業推廣。隨著開源的價值性不斷凸顯,加快推進開源體系建設,打造開源應用示范標桿,培育更具活力的開源項目,釋放開源發展潛能。
健全要素支撐機制
現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高度依賴數據、算力、人才、資金等要素,技術創新能力、商業應用表現等與相關主體對關鍵要素獲取的數量和質量高度相關。首先,加強數據匯聚提升與流通共享。加快制定公共數據有序開發利用計劃,打造公共數據開放運營平臺。推動國有企業加強數據標準化、元數據和主數據管理工作,與行業伙伴共同推動行業數據標準的制定和數據平臺的建設,共享數據資源。鼓勵企業通過產業鏈投資等方式推動數據流通、加強數據挖掘、實現數據價值。加快推進數據資產入表工作,制定數據交易場所制度規范,優化數據交易場所布局。培育打造一批數字產品、一批數據品牌和一批數據要素賦能示范項目。其次,優化算力建設運營與供需匹配。建立算力標準體系,支持國產全精度、高性能的智能計算集群綠色節能和集約建設,保障建設、運營有足夠的要素支撐和規范指引。強化算力接入網絡能力,探索算力協同調度機制,充分釋放硬件性能。搭建算力公共服務平臺,推動運營商、大型平臺企業等主體合作,探索構建算力匹配和交易機制,促進算力供給與企業需求更好適配。引導地方政府部門對算力消費進行合理支持。最后,增強人才與耐心資本支持力度。大力實施卓越工程師計劃,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推動人工智能與現有專業的融合和普及教育。提升校企合作精度和深度,優化高校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鼓勵園區、產業聯盟或行業協會牽頭打包中小企業的精細化需求并針對性對接相關高校院所。暢通人才成長通道,在職稱評審、科技獎項評選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傾斜支持。搭建人才供需對接公共服務平臺,探索柔性共享用才方式。統籌整合基金資源,提高政府基金的投資和管理能力,將支持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目標優先于基金本身的金融和財務目標。
健全發展治理機制
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及其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演進迭代速度普遍快于法律框架的更新完善速度,必須從政策層面積極開展創新探索,不斷加強發展和治理的協同。第一,優化產業布局。近年來,隨著大模型的興起,人工智能領域掀起“百模大戰”,但總的來說,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能夠做到盈虧平衡甚至盈利的企業并不多,需要政策引導有序競合。要加強窗口指導,推動各地不斷深化對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的理解,堅持“一盤棋”理念,以規劃引領發揮比較優勢,開展錯位競爭,推動集聚協同。第二,促進市場應用。利用政府采購、首臺(套)、稅收政策等加大對人工智能應用端的支持力度,破除地區市場分割,充分激發國內獨特需求對產品研發的牽引作用。鼓勵人工智能行業解決方案、軟件、硬件等“抱團出海”“借船出海”。對一些國產替代領域,推廣建立樣本客戶制度,促進供需雙方互動合作。第三,完善監管治理。及時對人工智能在環境、工業、教育、衛生等領域應用的監管政策進行更新優化,比如,加強算法披露、強調倫理原則、用戶教育和透明度、制定責任和問責機制、持續監測和評估等。進一步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借鑒國際經驗逐步探索創新人工智能不可解釋性背景下的監管方式。針對醫療、金融、司法等一些特定領域,制定執行更為嚴格的人工智能可解釋性標準和監管措施。
(作者:程俊杰 單位: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