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尚改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于人”、服務于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我們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民生建設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持以高質量民生建設促進經濟持續回升向好。
把握和處理好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的關系
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基石。經濟發展提供了改善民生最為重要的資源、資金和服務,離開經濟發展,改善民生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發揮多重國家發展戰略疊加優勢,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新興產業聚集地、改革開放新高地、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區上持續發力,推動經濟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為民生改善累積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
抓民生也是抓發展。高質量發展需要高素質勞動者,只有促進共同富裕,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升人力資本,才能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基礎。解決民生問題,如“一老一小”,不僅會帶來投資,增加就業機會,還會激發內需潛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堅持以經濟發展支撐和提升民生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切實發揮改善民生對經濟發展的支持作用,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緊緊扭住民生領域關鍵發力點
加快民生項目建設。統籌推進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牢牢把握“更加積極有為,強化民生導向”的宏觀政策基調,搶抓國家“存量政策”效應持續釋放、“增量政策”適時跟進的機遇,積極向國家爭取民生領域的改革試點、重大項目和專項資金,為經濟增長導入源頭活水。強化機遇意識,精心編制一批民生領域的好項目大項目,爭取更多重大項目納入國家“盤子”。對于在建項目,要強化領導責任、加強調度督查,促其早建成早發揮效益。
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春節期間,全省旅游市場表現搶眼,文旅產業大有可為、文旅消費潛力巨大。安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山大川眾多,打造“徽風皖韻”金字招牌勢頭正勁。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要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全域旅游,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產業。做好內容挖掘,加大文化資源轉化力度,以壯大市場主體推動文旅融合創新,以科技賦能拓展文旅融合增量,以業態創新提升文旅產業競爭力,以擴大消費助推文旅產業轉型升級。同時,提高旅游服務和管理過程的效率,實現旅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大力發展銀發經濟。銀發經濟不僅涵蓋醫療、養老等傳統領域,還拓展到康復輔助器具、康養旅游、智能照護等諸多新領域。2024年,我省60歲及以上人口占比達22.03%。這既是重大挑戰,也蘊藏重大機遇。我省制造業基礎雄厚,發展老年用品、康復器具等產業基礎較好。同時,我省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突出,山川秀美,具備發展康養旅游的條件。加快發展醫藥器械產業和綠色食品產業,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推動產業規模化、標準化、集群化、品牌化發展。發展文旅康養、中醫藥康養等特色產品業態,打造“醫藥、養老、健康、護理、旅游”一體化健康產業體系。
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人工智能產業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人們的思想理念、工作學習和生活方式,重塑社會標準、秩序和價值。要熱情擁抱這一重大科技革命和由此帶來的社會變革,深入開展“人工智能+”行動,結合民生建設所需所盼所求,積極發展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養老、智慧社保、智慧旅游、智慧出行等,讓人民群眾享受更便捷更安全的民生保障與服務。
用心用情用力辦好民生實事
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事關國家長治久安。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加大各類資金資源統籌支持力度,促進充分就業、提高就業質量。實施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城鄉基層和中小微企業就業支持計劃,用足用好穩崗返還、稅費減免、就業補貼等政策。支持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和穩定就業,統籌好新技術應用和崗位轉換,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要結合實際,用心用情做好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民工、脫貧人口、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幫扶工作。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增加制造業、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
推動教育提質擴優。教育是國家大計,也是民生之基。重點深化三個方面的教育改革與創新,一是基礎教育,突出素質教育這個根本,加大教育布局調整力度,推動基礎教育提質提效。二是職業教育,緊扣產業發展、鄉村振興、現代服務業等,深化多元化教育體制改革,為各行各業培養更多能工巧匠,促進高質量就業創業。三是高等教育,推動基礎研究、教師考核評價和職稱評審、研究成果獎勵等方面改革走深走實,源源不斷培養各類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助力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
守護群眾健康福祉。就醫難就醫貴,依然是百姓心頭之痛。針對我省實際,著力做好兩個方面工作:一方面,深化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改革。咬定目標、試點先行、穩步推進,下決心啃下這一塊“硬骨頭”。另一方面,建設、管理、運營好區域醫療中心,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進一步加快建設、加強管理、規范運營,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健康醫療服務。
托起“一老一小”穩穩的幸福。“一老一小”關乎民生、連著民心。各地應根據人口分布和需求特點,科學規劃設施布局,充分考慮“一老一小”需求,增設養老服務中心、托育機構、老年活動廣場、兒童游樂區等設施,并注重設施的無障礙設計和智能化改造,提升設施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從放寬準入、減少限制、優化監管等方面入手,擴大健康、養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樣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加強護理、兒科、病理、老年醫學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為“一老一小”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作者單位: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