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創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結晶,是我們黨百余年奮斗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紅色資源。安徽是中國革命的重要策源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淀。運用數字技術對安徽紅色文化資源進行保護、研究、開發與傳播,能夠讓紅色文化以更加真實、生動、多元的方式呈現,對于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建設文化強省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保護與采集,筑牢紅色文化根基。安徽革命遺址星羅棋布,紅色印記熠熠生輝。隨著年代久遠、自然侵蝕、人為因素等影響,紅色文化遺產面臨損壞消逝風險。數字技術憑借高精度、高效率和便捷式優勢,能夠賦能紅色文化保護與采集。首先,加強實時性數字保護。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早已超越物質形態本身,成為中華民族精神譜系中的璀璨印記。利用大數據技術,借助物聯網傳感器,實時監測紅色建筑、文物的保存環境,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采取相應保護措施,確保紅色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其次,實現全方位數據采集。運用數字采集技術,對各地紅色文獻、圖片、紀錄片、聲音等進行數據收集、挖掘、梳理與整合,按照分級、分類、分層原則,依據檔案實物、文獻資料、歌曲、紅色景點、歷史遺跡等各類紅色資源特性,分門別類進行全景拍攝、掃描、錄像、錄音,轉化為數字化信息,并按照資料主題、歷史時期、存檔形式等分類、整理與存儲。最后,建設紅色文化數據庫。整合各地分散的紅色文化資源,將紅色文獻、歷史照片、革命故事、口述歷史等各類數字信息統一歸集到紅色文化數據庫中,實現有序管理與高效利用。
數字研究與闡釋,挖掘紅色文化內涵。安徽紅色文化是中國紅色文化譜系中濃墨重彩的生動篇章。在黨的領導下,安徽人民在江淮大地上書寫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數字技術的賦能,為全方位、多層次研究與闡釋安徽紅色文化提供新的途徑與方法。一方面,依托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文本挖掘、情感分析等算法,對海量分散的革命史料進行系統挖掘與深度研究,精準梳理革命歷史脈絡,還原“歷史現場”,發現以往研究中被忽視的細節與關聯,從中提煉出紅色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核心特質與發展脈絡。同時,借助區塊鏈技術的不可篡改特性,構建可信的紅色文化研究數據生態,確保研究資料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另一方面,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對革命詩詞、家書、革命事跡、英雄史實等進行情感分析與語義解讀,挖掘其思想轉變歷程以及對革命道路探索的深刻思考,展現革命先輩的精神世界與家國情懷。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技術構建沉浸式的歷史場景,讓研究者與參觀者“親歷”革命事件,從直觀體驗中感悟安徽紅色文化蘊含的堅定信念、犧牲奉獻等精神內涵,實現對紅色文化內涵的立體化、生動化闡釋。
數字開發與運用,激發紅色文化活力。數字技術的有效運用是當前安徽紅色文化利用開發的重要打開方式。首先,推動“紅色文化+”融合發展。深化安徽紅色文化與文旅、教育、科技、鄉村振興等領域的融合,打造彰顯徽風皖韻的紅色文化產業鏈。尤其要抓住文旅產業這一重要載體,創新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的“鏈接”方式,打造紅色文旅數字體驗項目,構建沉浸式文旅場景,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與旅游經濟深度融合、相互賦能。其次,開發紅色文化數字文創產品。推出以安徽紅色故事為藍本的動漫作品,將大別山精神、渡江精神等以生動形象的動漫角色與情節展現出來。基于區塊鏈技術開發的數字藏品(NFT),確保唯一性與稀缺性,滿足收藏愛好者需求,傳播安徽紅色文化。最后,推進數字紅色文化有效供給。推動紅色文化資源與現代藝術、設計、科技等領域的結合,創作紅色主題的數字繪本、有聲讀物,將復雜的歷史事件轉化為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的內容,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閱讀與視聽需求,讓安徽紅色文化走出歷史、融入生活。
數字傳播與推廣,擴大紅色文化影響。數字技術打破了傳統的時空局限,使在地化和場景化的安徽紅色文化傳播更加便捷、迅速和高效,展現全新文化生命力。首先,構建全媒傳播矩陣。借助數字技術,打造諸如“皖美紅途”抖音、快手賬號,運用虛擬數字人、動畫特效等形式,制作紅色文化短視頻、微短劇,吸引大量用戶關注。開展紅色文化直播,對紅色景區、革命紀念館進行直播,邀請專家在線講解,實時與觀眾互動,擴大傳播范圍。利用社交媒體平臺的話題推廣功能,發起如“安徽紅色記憶”等話題討論,引發公眾參與,提升紅色文化的熱度與影響。其次,實現精準內容推送。運用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算法,分析用戶在網絡上的瀏覽行為、興趣偏好,了解用戶對安徽紅色文化不同需求與關注點,為用戶精準推送安徽紅色文化學習資源,讓紅色文化傳播更具針對性,提高傳播效果。最后,促進互動傳播交流。借助大數據技術,對網絡用戶的興趣偏好與文化需求進行精確畫像,設計諸如“紅色文化辯論會”“紅色故事創作大賽”等互動環節,實現基于大數據分析的數字紅色文化供給和全民深度互動傳播交流,主動通過社交媒體宣傳安徽紅色文化,促成相互關注、相互轉發,在全社會營造傳承紅色基因的濃厚氛圍。
■ 陳思 楊希
(作者單位: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安徽師范大學)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