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共中央和中原局、華中局的直接領導下,新四軍在安徽境內逐步開辟了淮南、淮北、皖江等三塊抗日民主根據地,成為與陜甘寧、晉察冀等齊名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淮南抗日根據地東起運河高郵湖,西至淮南鐵路、瓦埠湖,北抵淮河,南瀕長江。淮北抗日根據地東依大運河,西達黃泛區,南臨淮河,北抵隴海路,橫跨豫、皖、蘇、魯四省。皖江抗日根據地東起江浦、當涂,西至懷寧、彭澤,南抵宣城、南陵,北臨滁河、合肥。安徽創建的這三塊抗日根據地,對安徽軍民堅持持久抗戰、全面抗戰,奪取抗戰勝利具有重大意義。
推進民主政治,建立政權,為抗日戰爭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安徽抗日根據地推進民主政治,最首要最根本的任務就是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39年12月至1940年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書記劉少奇抵達皖東后,先后召開三次中原局會議,其后各根據地普遍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頒布施政綱領;同時,建立健全各級民意機關和行政機關,實行一系列法令、條例、政策,鞏固和擴大了以工農群眾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各根據地的政權機構主要有聯防辦事處、行政公署、專署、縣鄉抗日民主政府;行政機構有公安、司法、民政、財經、文教等專門單位;民意機構有各級各界參議會。在政權機構和民意機關中普遍實行“三三制”原則,共產黨員占1/3,非黨左派進步人士占1/3,中間派人士占1/3。共產黨人占領導地位,確保民主政權正確的政治方向,黨外進步分子聯系廣大小資產階級群眾,中間派爭取中等資產階級和開明紳士,各階層代表都有席位,都可以參政議政,充分體現抗日政權的民主性和廣泛的代表性。
各根據地對基層政權進行民主改造,廢除保甲制度,實行人民代表制度,采取無記名投票方式選舉群眾滿意的當家人;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人權保障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存權、財產權,保障各階層人民享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保持政府廉潔、高效、密切聯系群眾,以立法形式規定了廉政建設的內容,明令厲行廉潔政治,肅清貪污;嚴厲打擊各種形式的經濟犯罪。
加強經濟建設,發展生產,為爭取抗戰勝利提供基本經濟保障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權以后,經濟建設的任務顯得尤為緊迫。為了保障軍需民用,各根據地大力加強經濟建設,發展生產,改善民生,工農業生產和商業、財經、對外貿易都取得很大成就,人民生活得到明顯改善。
安徽各根據地頒布減租減息條例,普遍實行二五減租(租額減少25%)或三七分租(東三佃七);把農業作為發展經濟的基礎工作來抓,從農具、耕牛、農田耕作技術、資金等方面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問題和困難;號召農民從事畜牧業、林業和瓜果蔬菜等生產;農田水利建設成就突出,比如,淮北根據地9個直屬縣共修大小河溝193條,受益地面積7000頃。
各根據地積極采取措施獎勵和扶持工業、手工業發展,支持與商人合辦企業,鼓勵本地大戶和外地資本家投資興業;成立貿易管理局,大力發展公營和私營商業,形成多個商業中心。皖江根據地的無為湯家溝,店鋪林立,商業繁榮,被譽為根據地內的“小上海”。
各根據地還自辦銀行,發行貨幣,名稱分別為淮南幣、淮北幣、大江幣,形成了相對獨立的金融貨幣體系。根據地的財政來源主要是征收田賦公糧和各項稅收,基本保證了抗戰時期的軍需民用。特別是皖江根據地,財政狀況一直較好,每年都上繳軍部大量銀元、布匹、藥材等,多次受到軍部表彰。
興辦文化事業,服務民眾,為爭取抗戰勝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在開展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的同時,安徽各根據地在文化建設方面同樣可圈可點。各地都成立了文化協會、戲劇協會、新聞記者協會、教師聯合會等組織。部隊和地方都成立了專門文藝工作團,如拂曉劇團、生活劇團、大眾劇團、抗敵劇團、前鋒劇團、大江劇團等,這些文化團體以戲劇、話劇、歌劇、快板、舞蹈、歌詠、民謠、大鼓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文藝演出,內容以抗日救國為主,起到了教育人民、團結人民、鼓舞斗志、打擊敵人的作用,豐富了根據地軍民的文化生活,深受群眾歡迎。
新聞出版方面,各根據地創辦了許多報刊雜志,編輯出版了大量進步圖書。最著名的要數淮北區黨委機關報《拂曉報》、淮南區黨委機關報《淮南日報》、皖江區黨委機關報《大江報》,報紙及時報道根據地軍民抗戰成果,是根據地軍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文化教育方面,分為黨政軍干部教育、社會文化普及教育和專門的中小學教育三個門類。在干部教育方面,較著名的有江淮大學,抗大淮北四分校、淮南八分校、皖江十分校和蘇皖邊區行政學院等;文化普及教育方面,辦起群眾掃盲識字班,開辦冬學、夜校,倡導“明理第一,識字第二”;積極恢復和發展中小學教育,讓許多適齡兒童及時入學,特別是讓許多家庭貧困的農村青少年得到受教育的機會,較有影響的學校有淮北中學、泗五靈鳳中學、淮南中學、皖江聯立中學等。
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安徽淮南、淮北、皖江抗日根據地,在戰爭環境下勵精圖治,艱辛探索,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到抗日戰爭結束時,根據地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淮北根據地面積達4.13萬平方公里,建立了23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淮南根據地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建立了17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皖江根據地面積達3萬平方公里,建立了14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安徽抗日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和新四軍勝利進行抗日戰爭的重要基地和戰略后方,在中國革命史和中共黨史上書寫了壯麗篇章。
(作者:朱貴平,系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原主任)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