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現代化建設的火車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歷史文化在城市發展、城市更新中的作用,強調“城市規劃和建設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城市在形成和發展中傳承和積淀了歷史的點點滴滴,見證和承載著文化的發展歷程。只有傳承歷史韻味、堅守文化品位的城市,才是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城市。我們要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發揮歷史文化在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動歷史文化與城市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互促共進,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增強城市文化競爭力。
以歷史文化凝聚城市文化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城市有許多歷史記憶,特別是一些歷史悠久的老城區,是最寶貴的東西,不能因為浮躁、無知而破壞掉。”在歲月長河中保存下來的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城市文化基因的載體,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資產。因此,要精心保護那些承載歷史記憶的地標性建筑、特色街區、歷史遺跡等有形資產,保護好街區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依存的文化生態,拓展完善保護名錄,將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地段這種具有特定功能的區域統籌納入城市空間布局,融入城市建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運行良好的城市空間格局。同時,重視并培育市民間基于共同記憶和地域情感形成的社會聯結與歸屬感,可通過城市考古、口述史采集、非遺活態傳承等方式,使市民知道我們從哪里而來、如何到達今天,深刻理解城市空間所蘊含的人文價值與社會意義,讓人們在城市中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從而有效推動集體記憶的延續和城市精神的傳承,進一步推動城市文化認同的形成。
以歷史文化提升城市功能品質。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物質層面向精神層面拓展。多層次、全方位挖掘城市歷史文化所蘊含的豐富價值,充分發揮其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眾生活品質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是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擦亮城市文化底色的重要路徑。一方面,提升公共空間景觀環境品質。推動歷史街區、傳統商圈從物質形態更新轉向文化內容升級,保護修復歷史街巷的道路與鋪裝,改造提升必要的廣場、人行道、建筑前區等步行和慢行空間,通過鋪裝、地景、標識等方式展示歷史文化;依托具有保護價值的歷史河湖水系,改擴建必要的濱水棧道、慢行步道等,優化提升歷史水系濱水公共空間環境品質。另一方面,完善相關文化設施。鼓勵以市場化方式引入博物館、藝術館、非遺體驗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相關的、規模適度的展示館、傳承館、體驗館、檔案館、活動室等,或公共開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記錄、保護、傳承和展示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滿足群眾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
以歷史文化塑造城市獨特氣質。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城市歷史文化遺存是前人智慧的積淀,是城市內涵、品質、特色的重要標志。對于歷史文化遺產,要讓其在有效利用中形成城市鮮明的文化標識和文化名片,延續好城市文脈和特色。一方面,加強對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研究闡釋工作。系統梳理城市歷史文化資源,組織多學科專家集中攻關研究,多層次、全方位、持續性挖掘歷史文化遺存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形成一批學術研究成果,并促進研究成果的交流轉化。另一方面,講好城市歷史文化故事。加大宣傳推廣力度,創新傳播表達方式,組織開展傳統節慶活動、紀念活動、文化年等形式多樣的文化主題活動,以新聞報道、電視節目、專題紀錄片、數字博物館等多種形式,加強常態化、多元化宣傳推廣,利用全媒體平臺,深化數字技術應用,講好歷史文化故事,提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歷史文化激發城市發展活力。文化既是軟實力,更是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要做好“歷史文化+”文章,加速歷史文化與新消費、新商業、新場景跨界融合,使歷史文化可以通過賦能產業促進城市發展。一方面,著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依托遺存的歷史文化空間,打造具有復合功能的文化綜合體,實現產業生態重構;深挖地域歷史文化元素,將傳統工藝、歷史文化符號等融入現代設計,提升文化產品附加值;通過品牌化運作、產業化發展,培育具有城市特點的文化產業集群。另一方面,激活歷史文化旅游市場。順應消費需求,構建差異化城市文旅IP,打造“千城千面”的特色文旅體驗,推動文旅流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尤其是在數字文明背景下,要善用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創新歷史文化表達,開發云展覽、非遺直播、沉浸式體驗等新型文旅服務,實現歷史文化遺產的數字化重生,進一步釋放文旅消費潛力,將文化資源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更好推動文化與經濟融合發展。(石玥)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中醫藥大學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