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內呈現出的新質態、新形式,內生于文化生產、流通、交換、消費等活動的新型生產力形態,是基于科學技術與文化活動深度融合的,為文化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的先進生產力。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有助于推動文化產業和文化事業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夯實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科技基礎
科技的創新發展、迭代升級及其與文化活動的結合,是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底層邏輯。其中,科技發展是核心動力,居于主導地位。因此,加快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科技的創新突破及其文化應用場景的創新拓展。一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通過規劃引領、政策傾斜、項目支持、組織保障等,推動基礎科學理論進步,奠定文化新質生產力躍升的理論基石。二要持續開展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如中華文化數據庫、文化大數據平臺、文化算力平臺等,為人工智能、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落地文化生產場域、促推文化機構數字化等提供支持。三要聚焦文化生產與消費應用,圍繞新應用場景、新應用設備、新生產—消費模式等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實現技術創新驅動與文化生產消費牽引的“雙向賦能”。四要構建整體性、系統性的政策框架,為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提供全方位保障。比如,進一步推動文化領域的“放管服”改革,完善知識產權制度、市場準入制度等,不斷激活各類文化主體的創新動力。
筑牢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載體依托
在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看來,文化新質生產力是一種客觀的物質要素,只有依托具體的文化生產過程,才能得以呈現并不斷發展。換言之,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需以技術先進、功能齊備的現代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體系為載體。其一,不斷優化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生態,從發展理念、制度安排、金融支持、技術轉化、消費環境等維度出發,升級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未來文化業態,以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能級升維助力文化新質生產力躍升。其二,推動產學研用一體化,實現創新技術與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有機結合,既使新科技轉化為優質的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又使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牽引科技創新。其三,支持鼓勵文化企業、公共文化機構研發新技術,加強財政支持、健全金融政策、完善文化產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和保險機制等,強化技術生產和文化生產互融互促的內在驅動。其四,集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積極參與數字文化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網絡文藝產業、文化裝備產業的市場主體,壯大文化新質生產力的關鍵載體。其五,推動出版、影視、工藝、文旅等文化企業,文物、非遺、遺址、紀念館等公共文化機構主動融入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集聚新型技術人才,拓展數智技術應用場景,創新數智消費模式,進而促進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
強化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人才支撐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勞動者是生產力諸多要素中的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主體性要素,也是最現實、最直接的行動力量。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離不開高質量人才隊伍的培育。首先,聚焦文化強國戰略所需,大力培育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等關鍵核心技術人才,培養基礎理論研究、前沿技術和裝備研發、文化產品一線生產與遞送等各類人才,培育具備深厚人文涵養、熟稔文化產業事業運作、掌握高新科技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建立產學研用相銜接的人才培育模式,提高人才供需匹配性,形成包括財政投入、企事業單位投入在內的多主體、多渠道資源保障機制,提升文化人才培養、引進、使用的可持續性,同時健全人才評價和激勵機制,激發人才創造活力。最后,強化國際交流,完善外籍人才來華工作相關政策、國內人才出國學習交流相關政策等,打造國內外優秀人才互動合作的文化人才高地。
厚植文化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文化根基
人類文明的創新突破,往往由文化、觀念、思想上的偉大創新所引領。文化新質生產力要有所作為,就不能脫離人類文化所固有的人文性質。一方面,先進文化是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土壤。因循守舊、故步自封、抱殘守缺等觀念,會阻礙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相反,培育大膽探索的創新理念、容許失敗的包容意識、協同創新的團隊精神、持之以恒的堅韌意志等先進文化理念,可為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增質躍升提供精神動力。另一方面,倫理向度是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價值約束。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先進性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偏離正確的價值方向。比如,“人工智能換臉”可能被用于詐騙勒索;大數據分析和算法推薦可能被濫用,出現“大數據殺熟”和“算法歧視”現象。有必要通過技術倫理建設、法治文化建設等,將文化的化育規范功能掛接于新技術之上,契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產業發展、技術創新與安全保障的有機統一,確保科技應用趨利避害。同時,要弘揚科學家精神、工匠精神,用先進文化武裝文化生產領域的研究者、經營者、服務者等,賦予文化新質生產力更多的價值意蘊。
(蔣家平系安徽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熊宇杰系安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