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明確要求“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需要著力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全面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獲得感、幸福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和思想支撐。
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營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精神源泉。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充分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的精神生活養分,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滋養精神文化生活內涵。一方面,萃取思想精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傳承崇德向善、修身養性、勤儉持家、愛國敬業、耕讀傳家、孝老愛親等中華文化基因,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賦予中華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使之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深厚底蘊和強大動力。另一方面,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活。創新表達形式,適應群眾的文化需求、審美情趣、生活習慣,通過文學、美術、音樂、電影等各種形式,運用報刊、電臺、電視臺、互聯網等各種載體,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深入實施中國傳統節日振興工程,精心組織傳統節慶活動,將蘊含其中的民俗文化、民族精神以現代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傳播開來;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深入挖掘文物本身的故事、文物所屬歷史階段的故事,深刻理解文物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和道德規范,著力策劃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為人們提供更多心靈滋養與精神力量。
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充分發揮其在促進全體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價值引領、價值導向功能,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筑牢共同價值根基。一方面,加強教育引導。教育引導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性工作。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為重點,以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為抓手,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闡釋和宣傳引導,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使廣大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其生命力與號召力,不斷增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性。另一方面,堅持實踐養成。積極開展各種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選樹先進典型個人和集體,為廣大人民群眾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標桿示范;大力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倡導奉獻精神、強化責任擔當;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市民公約、鄉規民約、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之中,納入文明城市、文明縣城、文明單位指數測評之中,使之成為人們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
提升精神文化服務和產品的供給能力。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提升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增強人民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首先,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堅持黨的文化領導權不動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注重強化公共文化服務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社會功能,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自身管理,讓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時準確跟蹤掌握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變化,優化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內容,提升服務能力和創新水平。其次,推動文藝繁榮發展。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發展方向,引導廣大文藝人才和文藝工作者自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生產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民族的文藝精品;辦好文學周、電影節、藝術展、文藝匯演等各類展演活動,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各類媒體渠道,為優質文藝作品提供更多集中展示平臺。最后,推出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健全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自由流動和公平競爭,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企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以文明理念互融、文明要素互動以及文明成果共享為著力點,塑造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新格局,推動文化發展成果更好、更廣泛地惠及全體人民。一是城鄉文明理念互融。統籌推進城鄉意識形態工作,強化鄉村文化根基,通過文化遺址挖掘、保護和利用,引導村民深化對鄉村文化的認知和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加強農村道德法治建設,消解不良風俗習氣,倡導科學、理性、健康的生活方式。二是推進城鄉文明要素互動。突出鄉村文化振興重點任務,通過數字平臺、新媒體和大數據,實現城鄉文化資源要素活化利用和合理流動;盤活農村文明資源,充分挖掘農耕文明、鄉風民俗、鄉賢文化、紅色文化,凸顯區域特色,提升鄉村文化資源轉化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最后,實現城鄉文明成果共享。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城鄉公交一體化、5G網絡全覆蓋等,美化鄉村人居環境,增強鄉村對文化人才的吸引力,激活鄉村文明建設內生動力;強化政府資金和項目支持,推進城市醫療、教育、文化等資源延伸,不斷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民精神生活水平。
(作者:楊玉潔 萬倫來,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