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徽墨、歙硯、徽州木雕等傳統技藝是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這些技藝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藝術創造力與工藝智慧,還反映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然而,這些傳統非遺技藝的保護與傳承還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如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數量短缺、年事漸高,非遺技藝研究過于表象化,文化內涵挖掘深度不夠、文化元素系統梳理不全,這些都不同程度影響了徽州非遺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和加速落地,各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開始大量涌現,其應用場景也日益廣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持續注入新的活力。因此,我們要通過數字化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增強徽州非遺的感染力、吸引力,推動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加強數字化保護。對文化資源進行系統、全面且精準的記錄與管理是數字化保護工作的前提。徽州非遺技藝作為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涉及眾多門類,精巧絕倫的雕刻、古樸醇厚的制陶、絢麗多彩的織錦等。每一種技藝都宛如一部生動的史書,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背景與復雜精細的工藝流程,蘊含著先輩們的智慧與心血。基于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元宇宙等科技手段和智能媒介的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望實現真實性記錄、本源性再現和跨時空重生。通過高精度3D掃描,精準捕捉非遺技藝所涉及的器物形態、紋理細節。利用高清影像等前沿技術全方位記錄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操作過程、技藝特點。數字化建模則能將這些信息轉化為直觀、立體的數字模型,以此全面記錄非遺技藝的物質和非物質屬性,進而建立徽州非遺技藝的數字檔案庫,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寶貴經驗、精湛技藝、特色工具及經典作品轉化為可永久保存、廣泛傳播的數字資源。同時,結合大數據分析的收集整理與智能決策能力,對徽州非遺技藝傳承現狀進行實時監測、深入分析和精準預警,為非遺的傳承與發展保駕護航。
推動文旅融合。將徽州非遺與旅游深度融合,不僅能賦予非遺新的生命力,還能為旅游業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科技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利用數字技術打造沉浸式體驗,為徽州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開辟了一條嶄新且充滿活力的路徑。借助現代科技手段,以線上博物館、互動體驗館等形式打造集文化體驗、教育普及、旅游觀光于一體的徽州非遺文旅項目。觀眾戴上設備,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徽州傳統的手工作坊之中。在這里,他們可以親手“拿起”工具,從原材料的選擇開始,一步一步體驗徽州非遺技藝的每一個精細步驟,直觀感受其獨特的工藝魅力與深厚的文化內涵。同時,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視覺藝術相結合,把手工藝品的歷史故事、制作工藝等內容直觀地呈現出來,提升文化傳播的趣味性和參與感。此外,利用直播平臺、短視頻平臺推廣徽州非遺,吸引觀眾線上參與和互動,實現從線下到線上的無縫銜接。
發展文創產業。特色IP通過數字化、符號化改造(如動畫、游戲、文創產品),將非遺元素轉化為可復制、可傳播的視覺符號,能夠打破地域壁壘,觸達全球受眾,是推動非遺從“靜態保護”轉向“活態傳承”的有效路徑。比如,在游戲領域,可把徽州木雕的精巧紋路、徽墨制作的傳統工序等元素融入角色設計、場景搭建和劇情任務中。玩家在游戲過程中,能沉浸式感受非遺魅力,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在動畫與影視創作過程中融入徽州非遺元素,則能以生動的畫面和精彩的情節將徽州非遺技藝的獨特之處展現得淋漓盡致,讓古老技藝通過大銀幕和小熒屏走進千家萬戶。同時,從歙硯的天然紋理、徽州剪紙的靈動造型中汲取靈感,將徽州非遺技藝的核心文化元素通過數字化提煉,創新設計出文化創意產品、紀念品和時尚潮品。這些產品既保留了非遺的文化底蘊,又符合現代審美和消費需求。通過這些舉措,能吸引更多受眾關注和參與非遺傳承,打造出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徽州非遺品牌,進而形成具有徽州特色的文創產業鏈。
促進精準傳播。在數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數據資源已成為文化傳播的新動能。借助大數據技術對用戶行為進行深度挖掘與分析,我們能夠精準鎖定徽州非遺技藝的潛在受眾群體,并據此制定更加個性化的傳播策略。例如,對年輕群體可推出融合現代設計的非遺文創產品,對傳統文化愛好者則可提供深度體驗式數字內容,從而實現從“廣撒網”到“精聚焦”的轉變,進一步提升文化傳播的效果。這種數據驅動的傳播模式不僅體現在前期策劃階段,更貫穿于傳播效果評估與優化的全過程。相關部門可通過實時監測內容傳播熱度、用戶互動指數等關鍵指標,量化評估徽州木雕、徽墨制作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播成效,及時調整宣傳渠道與內容形式。通過持續的數據反饋與策略調整,徽州非遺技藝的傳播可以從經驗導向到數據導向轉型升級,能夠有效提升文化資源的配置效率,使徽州非遺展現出獨特魅力。
■ 王夢瑩 汪旭
(作者單位:銅陵學院。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YQ2023D55]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