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就“發展銀發經濟”與“深入推進數字中國建設”作出戰略部署,在此背景下,將數字技術的“新引擎”深度融入銀發經濟的“新藍海”,已成為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數字技術以其廣覆蓋、高效率、強可及性,能夠打破養老資源配置的時空限制,將優質的養老服務和醫療資源通過數字渠道送進城鄉社區。以數字技術賦能銀發經濟,不僅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選擇,也是培育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路徑。安徽作為老年人口大省,需立足省情,系統謀劃,精準施策,把握數字化、智能化趨勢,將數字“變量”轉化為銀發經濟“增量”,不斷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完善政策體系,強化數字賦能頂層設計。將數字技術全面融入銀發經濟各領域,亟需科學完善的頂層設計加以引導和規范。一是加強戰略規劃引領。盡快研究制定相關行動計劃,明確未來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和實施路徑,將數字賦能貫穿于銀發經濟各領域、各環節。同時,建議成立由發展改革委牽頭,民政、衛健等多部門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并由各市成立工作專班,完善省市協同推進機制,形成全省“一盤棋”格局。二是健全配套支持政策。圍繞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關鍵要素,出臺專項扶持措施,打出政策“組合拳”。比如,出臺相關政策,鼓勵各地利用存量資源改造養老設施,支持企業進行智慧養老平臺建設、適老化改造和產品研發,引導金融機構推出“智慧養老貸”等專屬產品,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三是完善標準與監管框架。加快制定智慧養老平臺數據接口、智能產品適老化、數字服務規范等地方標準,確保產品服務的互聯互通與安全可靠,確保老年群體在享受數字便利的同時,人身財產安全得到充分保護。同時,探索建立適應新業態的包容審慎監管模式,為創新留足空間。
加強基礎保障,夯實數字應用支撐底座。完善的基礎設施網絡是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享受數字服務的前提。一是加速新型信息基礎設施覆蓋。依托“數字安徽”建設優勢,構建覆蓋省、市、縣、鄉及村的五級智慧養老服務平臺,推動養老資源數據全域互聯,打造“一刻鐘”智慧養老服務圈,為遠程醫療、緊急救助、智能看護等應用提供穩定高效的網絡支撐。二是著力彌合“數字鴻溝”。依托社區、老年大學、志愿組織等,廣泛開展智能手機使用、防網絡詐騙等培訓,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深化“皖事通辦”等平臺適老化改造,開發“長輩模式”,打通服務老年人的“最后一公里”,讓數字化成果真正惠及老年群體。三是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共享。推動民政、公安、衛健等部門涉老數據有序共享,建設全省統一的老年人口與養老服務數據庫,為精準服務、科學決策提供數據支撐。
提高服務品質,拓展智慧養老應用場景。數字技術的價值最終要體現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和幸福感上。因此,應立足我省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領域優勢,聚焦老年群體急難愁盼,豐富智慧養老產品和服務供給。一是深化智慧健康養老應用。依托“中國聲谷”等科研機構,利用智能語音、大數據分析等技術,開發適老化智能交互系統,推廣普及智能手環、體征監測等設備,發展慢性病智能管理、遠程診療、線上復診等服務。二是豐富便捷化生活服務。引導電商、出行、社交等平臺開發適老化功能,鼓勵“互聯網+養老服務”模式創新,發展網約護理、線上助餐、智慧出行等“指尖上的便民服務”。支持有條件的地區建設智慧養老社區,集成物業、醫療、餐飲、娛樂等一站式服務,精準對接老年群體的多元需求。三是豐富精神關愛服務。可利用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等優勢,開發“智慧養老+文旅康養”新業態。同時,利用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開發適老化的文化娛樂、在線教育產品,搭建老年社交互動平臺,滿足精神文化需求,實現“養身”與“養心”的結合。
培育產業生態,激發銀發市場內生動力。良好的產業生態是銀發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我們要以數字賦能為抓手,推動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構建一個主體多元、業態豐富、供需匹配的產業體系。一是壯大市場主體。支持省內智能家電、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優勢企業與養老服務機構、科研院所合作,組建創新聯合體,攻關適老化智能終端、康復輔助器具、健康監測設備等關鍵技術和產品,培育一批“鏈主”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二是推動產業集聚發展。依托合肥、蕪湖等地的產業園區,規劃建設一批數字銀發經濟產業園或示范區,引導相關企業、技術、人才、資本集聚,形成協同發展效應。三是促進業態融合。鼓勵“數字+銀發”與文旅、康養、家政、金融、保險等產業跨界融合,發展智慧旅居、智慧金融、康養物聯網等新業態。四是加強專業人才培養。支持省內高校開設相關交叉學科,并與企業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培養既懂養老護理、旅游管理,又掌握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郭倩,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Q2022D069]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