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撫今追昔,我們可以梳理出4個時空坐標,感悟中國人問天求索的壯闊征途。
第一個坐標,是此時此刻。每一次出征都有突破,每一次突破都令人振奮。此次任務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第六次載人飛行任務,也是載人航天工程第三十七次飛行任務。看似平常的數字背后,藏著中國航天的“硬核升級”,如首次實施3.5小時自主快速交會對接,大幅縮短航天員艙內等待時間。這份游刃有余背后,是中國航天在穩扎穩打中千錘百煉、在攻堅克難中矢志創新的奮斗精神。
第二個坐標,是2026年。港澳航天員預計最早將于2026年首次執行飛行任務。港澳同胞圓夢太空意義重大。一方面,一家人共享同一榮光,是激動人心的“歷史同框”;另一方面,港澳地區加快融入祖國發展大局,科技交流合作參與程度越來越深。“火星相機”助力“天問”、“澳科一號”衛星閃耀太空、香港研發機械人助力“嫦娥探月”……中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歷程,我們共同見證、共同參與。
第三個坐標,是2030年。在明年的任務標識征集中,出現了夢舟一號的身影。上九天攬月,是中華民族的夙愿。18年前,嫦娥一號奔赴月球,夢想走進現實;接著,“繞、落、回”三步走目標圓滿完成;“十四五”時期,我國啟動探月工程四期,全面推進各項研制建設工作。深空探測技術領域捷報頻傳,我們有信心也有條件將攬月傳奇續寫到底。
第四個坐標,是星辰大海。蒼穹無盡,何時“手可摘星辰”?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給出了堅定的回答:“中國應該飛得更遠,中國有能力飛得更遠。”從近地走向深空,在探索中開拓,中國始終秉持航天事業是人類共同事業的理念,為人類和平利用外太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貢獻中國智慧,與世界各國共享機遇。
行不止者,雖遠必臻。巧合的是,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乘組中,70后、80后、90后一起出征,剛好構成了一個代際序列。航天代有才人出,宇宙探索無止境,中國航天的坐標將不斷刷新。
(摘編自《南方日報》,原題為《從四個時空坐標看中國航天》)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7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