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讓“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愈發彰顯。前不久揭曉的2025年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科學技術獎,特別是4個特等獎獲獎項目,是中國汽車產業交出的一份亮眼答卷,生動展現了我們在汽車領域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堅實步伐。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設立科學技術獎項的初衷,既在于激勵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也旨在記錄產業技術發展躍遷的足跡。與往年相比,2025年的獲獎項目有三大特征,映照中國汽車科技創新邁入新階段。
從“單點突破”向“體系化推進”轉變。與以往多聚焦于某個特定總成或關鍵部件的技術突破不同,今年的4個特等獎覆蓋混合動力、智能駕駛、電動底盤、電驅動總成等汽車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形成了技術矩陣。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的創新已從局部創新躍升為全產業鏈協同攻關,創新突破呈現系統化、集群化爆發態勢。
從“追趕借鑒”向“攻堅引領”轉變。直面行業長期痛點、難點的創新,挑戰更大,也具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更強的引領帶動作用。例如,長城汽車通過自主研發填補多個技術空白,此次獲得特等獎的“混動四驅智能越野系列乘用車關鍵技術與應用”(Hi4技術)在動力性能、電池安全、越野性能等關鍵領域實現突破,為全球越野車型的電動化轉型提供了中國方案。
從“技術導向”向“市場驗證”轉變。科技創新如何才能不停留在紙面上、止步于實驗室中?關鍵在于精準洞察用戶需求,并依托高效的工程能力實現快速產品化。Hi4技術等獲獎技術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的開發過程以市場需求為起點,依托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從概念到量產的全流程驗證,迅速響應市場變化。中國汽車企業的這種深度融合能力,驅動一項項技術從“書架”走上“貨架”,進而釋放商業價值、放大社會效益。
獎項之變,背后是行業之變、發展之變。回顧中國汽車技術的發展歷程,我們走過了一條艱辛的攀登之路——從最初以市場換技術,到后來逆向開發、集成創新,再到如今在電動化、智能化浪潮中敢于駛入技術“無人區”,形成了包含高效混合動力系統、智能座艙等在內的,符合中國市場需求與基礎設施特點的鮮明技術優勢。從技術跟隨到技術原創再向技術引領邁進,彰顯中國在科研攻關、產業政策、市場開拓等方面的顯著進步,凝聚著一代代中國汽車人堅持長期主義、秉持產業報國初心的志氣與精神。這些,都是我們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必不可少的“法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當前,中國汽車產業技術成果大量涌現,創新活力與迭代速度令全球同行矚目。更重要的是,源自中國市場的優秀技術與產品的應用場景具有普適性,不僅滿足了中國本土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也給全球用戶帶來更豐富、更經濟、更綠色的出行選擇,生動詮釋了“中國智造”的世界意義。在超大規模市場中淬煉、成長的中國汽車產業,有信心、有條件也有能力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添磚加瓦,為全球汽車產業的技術演進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擘畫了“十五五”時期的發展藍圖,把“規劃圖”變成“實景圖”,惟有奮斗。鞏固擴大堅實產業基礎、龐大國內市場、完整供應鏈體系、國家戰略引領等優勢,在加強基礎研究、提高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上持續用力,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上努力攻關,中國汽車產業定能再上層樓,中國式現代化前景無限光明。
(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