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陸迪)9月28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決勝“十四五” 奮進新征程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一場)。在“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我省經濟總量實現大幅躍升,科技創新成果躋身世界前沿,同時通過產業升級、營商環境優化、綠色轉型與民生保障等多維度協同發力,經濟社會發展完成一系列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與歷史性成就。


經濟總量連跨兩個萬億臺階,沖刺第一方陣底氣更足
“十四五”期間,我省經濟規模實現歷史性跨越,地區生產總值從“十三五”末的3.87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06萬億元,連續突破4萬億、5萬億元大關,五年預計增量達1.4萬億元。
多項關鍵指標表現亮眼,穩居全國及區域前列。區域創新能力、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進出口總額、實際對外投資、境內上市公司數等指標穩居全國前十、中部首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市場經營主體數、人民幣貸款余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年均增速位居長三角首位。
在區域協同發展與交通建設方面,充分發揮連接長三角與中西部的戰略樞紐作用,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初步構建。高速鐵路運營里程位居全國前三、長三角首位;高速公路總里程突破6000公里,實現從“縣縣通”向“縣城通”升級;江淮運河全線貫通,累計通行船只超10萬艘次;合肥新橋機場貨郵吞吐量達12萬噸,蕪宣機場開啟國際貨運功能;國家中歐班列集結中心獲批,累計開行超5200列,各類開放通道通達25個國家地區、180個站點城市。
科技創新進軍全球競爭前沿,科技自立自強信心更足
圍繞國家戰略需求,我省聚焦“四個面向”開展技術攻關,一批世界級原創成果加速涌現,在多個前沿科技領域展現全球競爭力。“祖沖之三號”量子計算原型機領跑全球,“本源悟空”刷新我國自主量子算力服務規模紀錄,“東方超環”創造“億度千秒”世界紀錄,“天都”雙星實現繞月編隊飛行,標志著安徽在量子科技、可控核聚變等領域可代表國家參與國際科技競爭。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強化。與“十三五”末相比,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增長1.7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增長7.6倍;超八成的研發經費和科技攻堅項目、超九成的省產業創新研究院由企業牽頭建設。
產業、營商環境、綠色轉型與民生領域協同推進
一方面產業體系迭代升級,新興與未來產業勢頭強勁。我省以“聚鏈成群、集群成勢”推動新興產業壯大,26個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產值從“十三五”末的7500億元提升至2024年的1.35萬億元;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器件等4大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優秀率居全國第3位,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年均增長16.1%,2024年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3.6%,主引擎作用凸顯。
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搶占發展先機。量子產業集聚企業100余家,數量居全國首位;全國首個可訓練萬億級參數規模的國產化算力集群建成運營;獲批全國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低空經濟規模進入全國第一方陣。
推動傳統產業數智賦能、綠色轉型,培育全球“燈塔工廠”5個、國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廠20個、國家綠色工廠311個,數量均居全國前列,傳統產業加速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另一方面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開放合作邁向新高地。聚焦首創性差異化改革,零基預算改革、新一輪林長制等成為全國樣板,科技金融改革創新舉措獲國務院推廣,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列入國家十大試點,改革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創優“四化”營商環境,在全國率先發布企業開辦“六個一”服務規范地方標準、推出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平臺,市場環境第三方評估得分連續兩年居全國第4位,成為各類市場主體創業興業的福地。
深化開放合作,與滬蘇浙從基礎設施“硬聯通”邁向聯合創新、產業協作等“軟協同”,滬蘇浙來皖在建億元以上項目實際到位資金年近萬億元,179項政務服務實現“跨省通辦”;世界制造業大會等平臺影響力提升,超5000家外資企業落戶,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年均增長27.7%,安徽正由內陸腹地加速邁向開放高地。
同時,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生態家園更加美麗。推廣低碳清潔生產,全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52.9%,歷史性超過煤電;80%的國家級和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營業收入增長近3倍,綠色低碳產業成為新經濟增長點。
倡導綠色低碳生活,充換電服務“一張網”加快構建,充電樁實現高速服務區、鄉鎮全覆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倍;糧食節約、“以竹代塑”等理念推廣,全社會節能降碳意識提升。
構建和諧共生生態格局,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取得階段性勝利,PM2.5平均濃度連續4年達國家二級標準,地表水劣Ⅴ類斷面連續4年清零;創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10家,數量居全國第一方陣;長江流域水質穩定在Ⅱ類水平,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此外,民生保障水平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增強。就業與收入保障夯實,城鎮調查失業率穩定在5.5%以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7%,超過經濟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37:1降至2.2:1,脫貧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萬元,居全國第3位。
公共服務持續改善,教育、醫療、托育、養老等民生指標歷史性趕上甚至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市功能品質提升,“開窗見綠、出門賞景”成為市民生活常態;省轄市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全覆蓋,全國道德模范達25人,位居全國首位。
民生底線不斷兜牢,2萬余公里城市燃氣、污水等管網啟動更新改造,皖北3000多萬城鄉居民喝上優質引調水,告別“水咸水苦”歷史;食品安全考核連續5年、質量工作考核連續3年獲國家A級等次,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保持優秀,群眾用能保障可靠。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