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李愛梅,女,漢族,1972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灣沚區花橋鎮紅光村人。
事跡簡介:為了孩子的學業,李愛梅與丈夫于2012年放棄經營多年的水上運輸業,回到紅光村投身水產養殖。從對養殖一竅不通的“門外漢”,到帶動紅光村發展兩千多畝養殖規模的“領頭雁”,李愛梅始終秉持“誠信經營、健康養殖”的理念。她堅持水質自檢、技術自學、品質自控,所養殖的青蝦、河蟹不僅成為“一村一品”的典范,更贏得了市場的信任與口碑。她不忘鄉鄰,無償傳授技術、低價供應蝦苗,帶領百余戶村民共同走上水產養殖的致富路,是群眾心中名副其實的“誠信之星”。
正文:
在花橋鎮紅光村,提起李愛梅,村民們都交口稱贊。這位普通的農村黨員,用十三年的堅守,在碧波蕩漾的蝦塘邊,書寫了一段關于誠信的動人故事。
誠信創業 堅守初心
2012年的春天,對李愛梅一家來說是個重要轉折點。那時,她和丈夫陳小紅在長江上經營運輸船,收入可觀。但隨著孩子升入初中,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夫妻倆毅然決定放棄航運,回鄉創業。“錢可以慢慢賺,但孩子的教育耽誤不起。”李愛梅說。
初入養殖行業,李愛梅是個徹頭徹尾的“門外漢”。但她堅信,只要以誠相待,就一定能養出好蝦。她白天蹲在塘邊觀察,晚上研讀養殖書籍,鎮上組織技術培訓,她總是第一個到場。為了掌握關鍵技術,她經常騎著電動車,往返三十里路到區水產站請教專家。
在養殖過程中,李愛梅始終把誠信放在首位。有一次,飼料推銷員向她推薦一款廉價飼料,聲稱“大家都在用”。李愛梅仔細查看成分表后,發現含有促生長劑,當即拒絕:“別人用是別人的事,我李愛梅絕不用。我們賣的不是蝦,是良心。”
這份堅持很快獲得了市場的認可。她養殖的青蝦個頭均勻、肉質緊實,在市場上贏得了“李愛梅的蝦,不用驗,信得過”的美譽。商販們都愿意提前支付定金,只為能穩定拿到她家的貨。
2015年夏天,一場暴雨導致青蝦價格大漲。有商販愿意以高于市場價30%的價格收購她的存貨,這意味著一轉手就能多賺五萬元。但李愛梅婉言謝絕:“我已經答應供應給老客戶了,不能因為價格漲了就失信于人。”第二天,她依然按照原價將蝦供應給了合作多年的客戶。
“短期看是虧了,但從長遠看,我賺到的是用錢買不到的信譽。”李愛梅如是說。
品質為先 精益求精
走進李愛梅的養殖基地,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間整潔的水質檢測室。這里擺放著各種檢測儀器,每一件都擦拭得一塵不染。“水不好,蝦就不可能好。”這是李愛梅始終堅持的準則。
十三年來,她堅持每天清晨到每個塘口取樣檢測。pH值、氨氮含量、溶氧量等,每一項指標都要反復核對。丈夫勸她請人幫忙,她總是搖頭:“這事交給別人,我不放心。”
2018年夏天,持續高溫讓蝦塘面臨嚴峻考驗。一天深夜,李愛梅照例巡塘時,發現一個塘口的溶氧量異常下降。她立即叫醒丈夫,連夜調水增氧。夫妻倆守在塘邊,時刻監測水質變化,直到東方泛白,蝦群終于恢復正常。
“你圖什么呀?這么拼命。”第二天,前來買蝦的商販看到她通紅的眼睛,忍不住問道。李愛梅笑了笑:“圖個心安。人家買我的蝦,是信我。我不能辜負這份信任。”
這種對品質的極致追求,貫穿于養殖的每個環節。在蝦苗選育上,她堅持選用優質種苗;在飼料配比上,她根據生長階段精心調配;在病害防治上,她優先采用生物防治方法,盡量減少藥物使用。
2019年,她大膽嘗試“河蟹青蝦混養”模式。那段時間,她幾乎住在了塘邊,詳細記錄每一組數據,仔細觀察蝦蟹生長情況。功夫不負有心人,30畝混養塘口最終創下45萬元純利潤的紀錄,為當地養殖業探索出了一條新路。
“我要的,是安全和品質同頻共振。”李愛梅說。
帶領鄉親 共同致富
自己富了,李愛梅沒有忘記鄉親。她說:“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村民老楊至今還記得2016年那個春天的早晨。那時他剛嘗試養殖青蝦,由于缺乏經驗,蝦苗大量死亡,損失慘重。就在他準備放棄時,李愛梅主動找上門來。
“楊大哥,別灰心,養殖這事兒急不得。”李愛梅一邊查看蝦塘,一邊安慰他。接下來的一個月里,她幾乎天天往老楊的蝦塘跑,從水質調節到飼料配比,從病害防治到日常管理,“手把手”地教,毫無保留。
“那時候我真過意不去,李姐自己塘里那么多事,還天天來幫我。”老楊感慨地說,“她從來不收一分錢,連頓飯都不肯在我家吃。”在李愛梅的幫助下,老楊的蝦塘很快走上正軌,如今每年都能帶來可觀收入。
像老楊這樣得到幫助的養殖戶還有很多。村民小陳因為資金不足,找到李愛梅求助。她不僅以成本價供應蝦苗,還答應等賣了蝦再付款。“李姐,您就不怕我虧了還不上錢嗎?”小陳忍不住問。李愛梅笑著說:“我相信你。只要你按照我說的方法認真養,一定能成功。”
這句話讓小陳熱淚盈眶。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蝦養好,不辜負這份信任。果然,那年小陳的養殖很成功,不僅按時還清款項,還賺了不少錢。“李姐給我的不僅是蝦苗和技術,更是信心和勇氣。”小陳說。
十三年來,在李愛梅的帶動下,紅光村的水產養殖從最初的50畝發展到2000多畝,養殖戶超過100戶。水產養殖已成為紅光村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
2019年,紅光村入選花橋鎮健康水產養殖示范區。站在塘埂上,望著連片的蝦塘在陽光下泛著粼光,李愛梅輕聲說:“我想的,是還能為大家做些什么。”
如今,走進紅光村,可見蝦塘整齊劃一,水質清澈見底。養殖戶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形成了良性發展的產業生態。而這一切,都源于李愛梅十幾年如一日的誠信經營和無私奉獻。
“誠信不是掛在嘴邊的口號,而是融入血液的品格。”李愛梅常說。夕陽西下,她依然在蝦塘邊忙碌著。這一方蝦塘,不僅養育了一方人,更見證了一個普通農村黨員用誠信書寫的動人故事。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