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diào)解家長里短的爭吵、整理種類繁雜的臺賬……面對這些“瑣事”,剛剛投身基層工作的年輕干部會犯愁,懷揣“大事”藍圖,卻陷入“瑣事”之中,理想與現(xiàn)實的“錯位網(wǎng)”悄然織就。可當他們真正融入基層便會發(fā)現(xiàn),恰恰是這些不起眼的“瑣事”,才是煉就“真金”的“熔爐”。
把“瑣事”當“家事”,方能練出通民情的細功夫。基層的“瑣事”從不是零散的“碎線頭”,而是群眾過日子的“家常事”。要練細功夫,就得把這些“瑣事”當成自家事來琢磨,找到“家常話”里藏著的民生密碼。既要“俯耳聽家常”,沉下心來聽群眾訴求,從碎語中捕民生痛點、梳核心需求、懂弦外之音,摸準民眾需要的“心事脈”;又要“開口說家常”,帶著貼近群眾的溫度與共情,將術(shù)語轉(zhuǎn)成白話,把規(guī)范說成日常,讓情感凝成同頻,打通干群溝通的“連心橋”。只有以“當家人”責任感投入其中,在處理“家事”中打磨“聽”與“說”,才能真正拉近干群距離,讓民生服務(wù)更見實效。
把“瑣事”當“實事”,方能練出解民難的硬本領(lǐng)。基層的“瑣事”從不是不起眼的“小塵埃”,而是解民難的“實臺階”,把“瑣事”辦實,就是本事,把實事辦好,才見真章。每一次入戶走訪的記錄,都是對民情民意的捕捉;每一次臺賬數(shù)據(jù)的核對,都是對群眾生計的守護;每一次訴求反饋的跟進,都是對民生期待的落實。看似零散的“瑣事”,都是民生保障的關(guān)鍵支撐,缺一件不行,漏一項不穩(wěn),既考驗摸清實情的調(diào)研能力,又打磨對接資源的協(xié)調(diào)能力,更錘煉一抓到底的落實能力。唯有把“瑣事”辦實,才能躍出紙上談兵的理論局限,在解決真問題中練就硬本領(lǐng),從“懂政策”的新手真正成長為“能干事”的行家里手。
把“瑣事”當“要事”,方能練出排民憂的真擔當。基層的“瑣事”從不是無關(guān)緊要的“邊角料”,而是群眾憂心事的“晴雨表”。看似平平無奇,卻牽著群眾的“心”,連著民生的“底”,本就是該扛在肩頭、抓在手心的“要事”。可現(xiàn)實中,部分年輕干部卻陷入“心態(tài)誤區(qū)”,把基層當“跳板”而非“沃土”,視瑣事為“負擔項”,一味期待熬夠年限的“向上流動”。但基層需要的不是“熬日子”的過客,而是“破難題”的扎根者;群眾盼來的不是“講空話”的來客,而是“知冷暖”的自家人。真正在基層成長起來的干部,無一不以“瑣事”為“要事”,在具體事務(wù)中夯實擔當根基,在貼近群眾中涵養(yǎng)為民情懷,從而收獲基層經(jīng)歷真正的“含金量”。
年輕干部到基層任職,絕非為履歷“鍍金”,而是在實踐磨礪中“煉金”。這份基層成長的“真金”,不一定在轟轟烈烈的大事里彰顯,但一定在平平凡凡的瑣事中沉淀。唯有沉下身心,以繡花功夫把“瑣事”干實、干細、干到群眾心坎上,才能在基層的“熔爐”里,練出扛得起重擔、經(jīng)得住考驗的真本領(lǐng),成為真正讓群眾信賴的好干部。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