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視點】
作者:盛朝迅(習近平經濟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凸顯了實體經濟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在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和國內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唯有立足實體經濟,才能構建起穩固、堅韌、富有活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釋放傳統產業發展潛能
傳統產業作為我國產業體系的基底,增加值在制造業中占比達80%左右,是實體經濟的“壓艙石”。2020年至2024年,我國全部工業增加值從31.3萬億元增長到40.5萬億元,傳統產業的穩定貢獻功不可沒。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傳統產業并非“夕陽產業”,而是能夠通過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實現“老樹發新芽”,釋放巨大發展潛能。
一是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發展。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繼續高水平辦好中國品牌日活動,推動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強化標準引領,推動標準升級和有序實施,讓優勢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二是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發揮數字經濟、智能經濟賦能實體經濟作用,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三是提升傳統產業綠色競爭力。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低碳發展既能降低環境壓力,又能培育新的競爭優勢。加大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支持力度,推動重點領域節能降碳改造升級,帶動全行業綠色低碳轉型。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
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技術創新速度快、市場潛力大、新動能成長活躍,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更是決定國家長遠競爭力的關鍵領域。“十五五”時期,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既要鞏固現有優勢領域,又要前瞻布局新賽道,形成“技術多點突破、產業梯度接續、跨界深度融合”的發展格局,為實體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要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經濟等重點領域,實施產業創新工程和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一體推進創新設施建設、技術研究開發、產品迭代升級。要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堅持“科技創新+產業應用”雙輪驅動,通過政府首購、示范應用等方式,降低市場推廣成本,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應用”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讓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實體經濟發展動能。
推動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
現代服務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連接生產與消費、打通產業鏈循環的關鍵紐帶。推動現代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實現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既能提升服務業自身質量效益,又能為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形成“服務業賦能實體經濟、實體經濟帶動服務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一是促進生產性服務業提質增效賦能。聚焦研發設計、物流倉儲、金融服務、檢驗檢測等重點領域,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二是推動生活性服務業轉型升級。生活性服務業與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其優質發展既能提升民生福祉,又能拉動內需、促進實體經濟循環。要積極支持民營企業等多元主體擴大服務供給,培育生活服務新業態新模式,打造沉浸式體驗式消費新場景,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三是促進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鼓勵跨界融合、數智賦能,推動“制造+服務”“生產+消費”的融合模式不斷涌現,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等增值服務快速發展。
“十五五”時期是鞏固壯大實體經濟的關鍵階段,必須堅定不移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通過傳統產業固本升級激活基本盤,新興產業創新育新打造增長極,現代服務業擴容提質迸發新活力,讓實體經濟根基更加牢固,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實物質技術基礎。
《光明日報》(2025年11月05日 05版)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