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促進消費和投資、供給和需求良性互動,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十五五”時期,我們要持續擴大內需,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一、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擴大內需取得顯著成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不斷提升國內供給質量水平,持續釋放消費和投資需求,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明顯增強。
——內需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和穩定錨。努力克服復雜嚴峻內外部發展環境的沖擊影響,2013—2024年我國經濟保持了年均6.1%的增長,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93.1%,其中最終消費支出和資本形成總額的平均貢獻率分別為55%和38.1%,消費的基礎作用和投資的關鍵作用進一步發揮。從規模和占比看,2024年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規模已分別達到76.3萬億元和54.8萬億元,分別是2012年的2.7倍和2.2倍;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保持在50%以上和40%以上。
——消費結構和投資結構持續升級。消費向新而行,新能源汽車銷量連續10年全球第一,乘用車市場國內滲透率從2013年底的不到0.1%提高到2024年的48.9%;服務性消費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從2013年的39.7%提高到2024年的46.1%;消費新業態新模式加速發展,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從2015年的10.8%提高到2024年的26.8%。投資向優發力,高技術產業投資持續多年快速增長,2018—2024年年均增長12.1%;在“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下,綠色能源投資高速增長;民間項目投資(不含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持續快于整體投資。
——我國已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市場。按國際通行的實物消費規模口徑測算,我國衣食住行等實物消費量已位居全球第一,白色家電、手機人均消費量處于全球領先水平;按世界銀行公布的購買力平價法計算,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我國有14億多人口、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服務消費需求持續釋放,消費同現代科技和生產方式進一步結合帶動新興消費較快增長,我國作為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正在不斷成長壯大。
總的看,在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重大工程等的帶動下,我國內需規模持續擴大、質量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充分彰顯了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體現了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在“十四五”時期,我國在擴大內需方面積極探索,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
(一)堅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擴大內需的政策體系。過去十幾年,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十大行動、完善消費體制機制、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等政策舉措,2022年制定實施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進一步明確了擴大內需的主要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舉措。2024年黨中央決策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用于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簡稱“兩重”建設),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簡稱“兩新”政策),持續擴大內需,有效應對外部沖擊。
(二)堅持把擴大內需和補短板惠民生結合起來。通過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等,持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2013—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實際增長6.1%,人均消費支出年均實際增長5.6%,其中人均教育文化娛樂、醫療保健消費支出年均分別增長8%、9.7%。2025年我國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在推動放松消費限制性措施、建立育兒補貼制度、逐步推行免費學前教育、完善節假日制度、穩步提高養老金水平等方面,出臺多項有力度的政策措施。各地區因勢利導,增加足球、籃球、冰雪運動、水上運動等富有特色、群眾喜聞樂見的文旅體育活動供給,上下協同形成擴消費“組合拳”。
(三)堅持把擴大內需和打造供給新優勢、培育發展新動能結合起來。進入新時代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國在交通、能源、水利、脫貧攻堅、生態環保、創新驅動、新型城鎮化等領域陸續建成了一大批重大項目。“十四五”時期,實施川藏鐵路、雅下水電工程、三峽水運新通道、黃河古賢水利樞紐等重大標志性工程。在參與核電等領域重大項目時,目前已設定民間資本最低參股比例要求,民間投資空間持續拓展。持續加大科技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的支持力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實現新突破,我國已建成智能算力總規模約78萬PFLOPS,位居世界第二,遠超世界第三的日本。人工智能在手機、家居、汽車等領域深度賦能,一大批全球首發、中國首秀人工智能產品廣受關注。
(四)堅持把擴大內需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結合起來。大國經濟的優勢就是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實施了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等一系列政策舉措,國內市場運行效率不斷提高。市場準入負面清單事項從2018年首版的151項降至2025年的106項,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擴大電信、醫療、金融等領域開放試點。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不斷提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6軸7廊8通道”建成率超過90%,服務90%左右的經濟和人口總量。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經營主體活力有效激發,供需銜接更加暢通。同時,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試行單方面免簽國家截至2025年9月已達47個,入境游人次在2024年增長61%的基礎上,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長30%。
二、“十五五”時期擴大內需面臨新形勢新要求
“十五五”時期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地位。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廣大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新需求,必須堅定不移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全方位擴大內需,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
(一)擴大內需是有效應對外部沖擊的戰略舉措。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明顯上升,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國際經貿格局面臨深刻重構,全球經濟穩定增長面臨嚴峻挑戰,地緣政治風險對我外溢影響更趨復雜,這些都將通過貿易、投資、金融等渠道向我傳導,加大我國經濟平穩運行難度。同時,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突破,各國搶占科技和未來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更趨激烈,必將帶動供給創新催生出新的需求。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以內需的穩定發展對沖外需的不確定性,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
(二)擴大內需是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關鍵著力點。當前國內大循環還面臨不少問題,比如消費內生動力不強,我國居民消費率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10—30個百分點的差距,特別是服務消費占比偏低;投資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民間投資活力有所減弱;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存在不少卡點堵點,市場基礎制度規則等還需完善。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提高經濟循環質量和運行效率,促進形成更多由內需主導、消費拉動、內生增長的經濟發展模式,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實現供需互促、循環升級。
(三)擴大內需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十五五”時期居民收入水平預計將穩步增長,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現出個性化、多樣化、多層次特點。隨著國土空間格局優化、人口結構和流動方向變化,養老、醫療、文旅等方面的服務消費需求將不斷釋放。未落戶常住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問題將逐步解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以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增加高質量供給,以高質量供給適應居民不斷升級的消費新需求。
綜合來看,“十五五”時期,我國擴大內需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要準確把握國內市場發展規律,充分發揮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統籌穩就業、穩企業、穩市場、穩預期,進一步做強國內大循環,有效應對外部沖擊挑戰,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全面落實“十五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擴大內需各項決策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擴大內需既關系經濟穩定,也關系經濟安全,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之舉。“十五五”時期,要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打下堅實基礎。
(一)大力提振居民消費。立足當前,重點是優化環境、創新場景、減少限制。把擴大消費與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結合起來,擴大優質消費品和服務供給。取消消費領域不合理或“一刀切”限制措施。建立健全適應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的管理辦法。針對帶薪休假“有假難休”的問題,完善落實機制。順應消費升級趨勢,以放寬準入、業態融合為重點擴大服務消費,強化品牌引領、標準升級、新技術應用,推動商品消費擴容升級,打造一批帶動面廣、顯示度高的消費新場景。拓展入境消費,提升便利化水平。著眼長遠,重點是切實增強居民消費能力,著力提高居民消費率。穩就業促增收是消費的前提和基礎,要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加大直達消費者的普惠政策力度,增加政府資金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擴大消費。
(二)積極擴大有效投資。一是優化投資結構。充分激發民間投資活力,系統謀劃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面,進一步打通制約民間投資的堵點、難點、痛點。更好發揮政府投資帶動放大作用,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投資方向和重點,堅持自上而下、軟硬結合、高質量推進“兩重”建設。加強項目儲備論證,主動謀劃儲備更多發展所需、地方所能、群眾所盼的高質量項目,切實加強入庫把關,不斷提高儲備項目質量。按照投資和消費協同拉動經濟增長的思路,加大對消費相關領域投資力度,推動投資消費良性循環。二是提高投資效益。著眼于解決部分領域投資存在“重投入、輕效益”問題,讓投資資金撬動更大的經濟社會價值。完善交通、能源等領域價格形成機制,持續加強投資項目服務和要素保障,提高投資回報。適應國土空間布局、人口結構變化和流動方向、產業升級趨勢、服務功能優化等需要,優化與之配套的基礎設施和教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布局。三是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發揮好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渠道作用,激發投資活力。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
(三)實施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項目。基于國家戰略全局、發展階段和現實需要,謀劃并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引領性、突破性的重大標志性工程項目。投資方面,結合國家發展需要,在城市更新、戰略骨干通道、新型能源體系、重大水利工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標志性工程。推動基礎設施投資在總體保持適度超前但不過度超前基礎上持續增長。消費方面,順應消費升級、人口老齡化、促進生育等需要,在養老托育健康等服務消費、文旅等消費配套基礎設施領域實施一批重點項目。探索延長義務教育年限,推行由常住地登記戶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
(四)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緊緊圍繞“五統一、一開放”的要求,統一市場基礎制度規則,消除要素獲取、資質認定、招標投標、政府采購等方面壁壘,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破除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在更大范圍暢通流動。完善有利于統一大市場建設的統計、財稅、考核制度,優化企業總部和分支機構、生產地和消費地利益分享。依法依規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統一市場監管執法,強化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司法,形成優質優價、良性競爭的市場秩序。統籌推進現代流通體系硬件和軟件建設,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高標準聯通市場設施,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09 版)
責任編輯:陳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