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指出,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要踐行黨的宗旨,樹牢群眾觀點,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兩年來,安徽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牢記總書記囑托,改作風、辦實事、優環境,扎實開展暖民心行動,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實踐證明,只要我們始終恪守黨的宗旨,多做暖人心、聚民心、強信心的好事實事,就能獲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匯聚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牢牢站穩人民立場
人民立場體現了對群眾歷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堅定追求。一要加強唯物史觀教育。唯物史觀是我們共產黨人認識把握歷史的根本方法。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關于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重要論述,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個根本問題,永不脫離群眾,與群眾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鹽同咸、無鹽同淡。二要始終同群眾心心相印。同群眾心相連、情相系,保持同群眾的血肉聯系,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黨員干部大多數都是直接面對群眾,做的是服務群眾、推動落實的工作,尤其需要增進群眾感情、樹立為民情懷,走近群眾、融入群眾,了解他們盼在何處、難在何處,真正成為群眾的貼心人。三要樹牢為民造福政績觀。共產黨人為的是大公、守的是大義、求的是大我,把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作為衡量一切工作成效的標準。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要先想一想是不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是不是有助于解決群眾的難題,是不是有利于增進人民福祉。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實事,哪里就能創造真正的業績。
緊緊依靠人民力量
成就偉大事業須有偉大力量。今天,要繼續推動黨的事業不斷發展,一刻也不能離開尊重群眾、依靠群眾。一要尊重群眾首創精神。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群眾之中蘊藏著無限的創造力。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我們的工作就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有強大的動力。二要汲取群眾智慧營養。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就找到了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制勝法寶。既要主動放下架子、拋開面子,為群眾營造一個能“敞開心扉”的環境,讓群眾可以毫無顧忌地打開天窗說亮話;又要注意方式方法,把“面對面”與“背靠背”、“個別聽”與“集體談”結合起來,搭建便捷、暢通的提意見渠道,把群眾中成千上萬個“諸葛亮”的智慧集聚起來。三要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因此,要健全全面、廣泛、有機銜接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凝聚動員群眾以主人翁精神為實現對美好生活向往而奮斗。
時時想著民生福祉
共產黨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為的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一要牽掛群眾安危冷暖。“百姓心中有桿秤”,群眾在我們心里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里也就有多重。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設身處地換位思考,把群眾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始終把群眾最關心、最關注、最關切的事情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二要聚焦群眾“急難愁盼”。辦實事不是簡單幫錢幫物、搞花架子、堆幾個盆景,而是要從最困難的群眾入手、從最突出的問題抓起、從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切實解決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認真研究解決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回應“槽點”、紓解“痛點”、打通“堵點”、補齊“短點”,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三要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積極推動高質量發展,夯實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持續做大“蛋糕”;同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努力分好“蛋糕”。既要更加關注城鄉困難群體,在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又要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堅決防止落入“福利主義”養懶漢的陷阱。
始終體現群眾意愿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我們的工作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權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一要敢于讓群眾當“考官”。為民辦實事,辦得實不實?辦得好不好?群眾最有發言權,群眾永遠是檢驗工作成效的“主考官”。不怕群眾“出難題、找茬子”,敢于讓人民閱卷、社會評判,經常看一看我們的工作是不是按照群眾的要求在展開,看一看有哪些措施和辦法還需要改進。二要善于用好民意標尺。無論是制定政策、出臺規范,還是上馬項目、資金安排,都要始終注重群眾評價,增加群眾的話語權、評判權,群眾贊成什么就推動什么,群眾期盼什么就做好什么,使各項工作始終體現群眾意愿,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的檢驗。三要勇于接受群眾監督。群眾的監督既是一道“防火墻”,可以約束我們不犯錯誤或少犯錯誤,也是一套“殺毒軟件”,能夠及時發現和糾正我們工作中的缺點或不足。要更加主動和自覺地接受群眾監督,用群眾的眼光衡量我們的工作業績,用輿論的批評修正我們的工作方式,用社會的關注確定我們的工作重心,用各種層次的監督凈化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實現個人健康成長與事業不斷發展雙贏局面。
沈小平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組織部)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