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是中華文明的鮮活載體,維系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美麗鄉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別是古村落要保護好”。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推進,必須加強傳統村落保護與開發,平衡好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讓傳統村落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的活力。
完善政策體系,推動傳統村落有序開發。保護開發傳統村落,政策法規需先行。自安徽省政府辦公廳頒布《關于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發展的意見》(2017年5月31日)以來,各地級市相繼頒布了保護開發傳統村落的相關政策,我省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相關政策法規仍需進一步完善。其一,政策法規需進一步具體化、可操作化。要建立更具體化的、可操作性更強的涵蓋古村落保護內容的省、市一級的政策法規,既要包括傳統村落的整體風貌、格局形態、人居環境、建筑遺存等物質層面的政策措施,也應該包括傳統村落的語言習慣、精神信仰、傳統技藝、傳統戲劇、傳統習俗等文化層面的政策措施。其二,政策法規需進一步深入細化。要建立更為深入細致的鎮、村一級的傳統村落保護開發方面的相關政策,結合本地實際,對亟需保護開發的古樹、古井、古道、古碑、古居、姓氏家譜、奇聞軼事等進行詳細規定。其三,政策法規需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傳統村落保護開發涉及文化旅游、文物保護、自然資源規劃以及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在日常的傳統村落規劃管理政策中,應該明確責任主體,完善管理機制、考核機制以及激勵機制。
拓寬融資渠道,促進傳統村落穩步建設。保護開發傳統村落,資金需保障。完善的融資渠道,可以推動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目前,各級政府保護開發傳統村落的主要資金來源是財政支持,應繼續探索多渠道、多類型的融資方式,積極整合各類資金,促進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其一,建立社會資金捐贈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機構組織、個人捐資捐物,共同參與到傳統村落保護和開發工作中。其二,建立公司收購、租賃機制。鼓勵旅游公司通過購買、租賃傳統村落,或購買、租賃傳統村落使用權的方式,參與傳統村落的開發利用,通過市場行為從旅游開發中獲得回報,形成良性循環。其三,建立個人入股、投資機制。鼓勵村民以集體土地使用權、古房屋產權、資金投資等方式入股,參與傳統村落開發利用工作,在傳統村落的旅游開發中持續獲益。其四,建立專項維護基金。從各類投資中,抽取部分資金作為維護基金。此外,可按照一定的比例提取公司的盈利,將其納入維護基金,為傳統村落的后續發展保駕護航。
創新產業模式,引領傳統村落綠色發展。開發利用傳統村落,經營模式需推陳出新。各個傳統村落應該堅持完善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多元發展的產業融合發展機制,推動地方資源由靜態保護向活態利用發展,實現傳統村落保護與利用的良性循環。其一,突出鄉土特色。樹立“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理念,立足本地資源,深挖地域特色,凸顯鄉土價值,依托傳統村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發展當地特色手工藝品、特色美食、特色農產品、特色民俗,培育富有鄉土特色的產業,打造地方特色的產業名片,避免產業模式同質化。其二,注重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傳統村落的保護開發,應該綜合考慮地方經濟、歷史人文、農業生態、傳統建筑等多方面因素,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構建融合文化、旅游、休閑、養老、購物、農業、手工業為一體的產業模式,共生發展,形成區域規模經濟效應。其三,打造沉浸式體驗。在兼顧外在感官體驗的同時,可以通過舉辦歷史文化研習所等方式探索學習沉浸式體驗,還可以探索手工、住宿、耕作等沉浸式體驗,幫助游客重溫傳統,讓游客深度體驗田園生活。
深挖人文內涵,珍視傳統村落文化價值。振興發展傳統村落,文化價值需深挖細掘。傳統村落是歷史文化的載體,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需要我們認真總結提煉,使其彰顯人文底蘊,煥發時代風采。其一,深挖民俗文化。傳統村落保留下來的宗祠、廟宇、書院、牌坊、楹聯、匾額、雕刻等古建筑,以及家規家訓、宗教禮儀等地方文化,往往表達了忠孝節義、尊老愛幼等價值觀念,可以對這些內容進行深入提煉,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其二,深挖生態文化。不少傳統村落的形成頗有講究,或四面環山,或依山延伸,或沿溪而建,或依山傍水,綠水青山之間盡顯靜謐悠然,田園生活充滿詩情畫意,彰顯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可借此向游客充分闡釋綠色發展的生態理念。其三,深挖紅色文化。不少傳統村落擁有會議會址、博物館、石碑石刻、紀念碑、戰斗遺址、烈士陵園以及紅色文藝作品等豐富的紅色資源,這些資源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需保護利用好這些資源,發揮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陳家磊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皖西學院基地。本文系省社科創新發展項目[2021WT022]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