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實施碳達峰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加快規劃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雙碳”目標是一場全國范圍內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意義重大,不可能輕輕松松達成,只有循脈其內在的實踐邏輯,孜孜不輟奮斗,才能得以實現。
“雙碳”目標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之舉。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現代化進程最早發軔于西方國家,但它們的現代化是通過過度開發自然資源、大規模使用“高碳”排放的黑色能源,造成了人與自然環境的巨大破壞。西方資本主義的高歌猛進帶來社會生產力極大發展,也造成人與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尖銳的矛盾、對立和沖突,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社會危機。故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講話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也不會走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老路,必須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路。實現“雙碳”目標,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價值選擇,也是推動國家永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共產黨為此作出一系列謀劃與部署,擘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藍圖,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出中國智慧與中國方案。
“雙碳”目標是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的戰略之策。從經濟發展角度來看,“雙碳”目標將引導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的低碳經濟發展,這是“雙碳”目標實踐邏輯的基礎要義與主題。“雙碳”目標是一種剛性制度安排,有助于我國通過碳減排的倒逼機制,改變我國產業結構偏重的現狀,以短期的陣痛獲取長期的安寧,保障中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從本世紀開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碳排放量也進入增長快車道,致使一些西方國家出于種種目的開始不斷“質疑”中國的發展。事實上,即便是今天,中國人均碳排放量也僅為美國的二分之一左右。但中國政府本著大國的胸懷和責任,從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首次提出我國改變世界氣候的自主貢獻目標開始,我國政府多次提出具體的降碳方案,并多次承諾2030年中國將實現碳達峰。在“雙碳”目標的規制下,2020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額完成向國際社會承諾的目標。2021年,中國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16.6%,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突破10億千瓦,風、光、水、生物質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當然也應當看到,我國當下尚處于快速工業化發展時期,碳排放量依舊處于高位。真正踐行落實黨中央的“雙碳”戰略安排,形成綠色低碳生產方式,需要全產業鏈的協同。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是要在產業優化升級中全面降碳,工業領域要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城鄉建設領域要推廣合同能源管理運營模式,交通運輸領域要推動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農業農村領域要加快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做到在經濟總量加快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下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
“雙碳”目標是形塑全社會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的有力杠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落腳點,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有別于其他發展觀的重要維度。“雙碳”目標的實施,勢必助推公眾環保意識的不斷提升與內生動力的不斷強化,這也是“雙碳”目標實踐邏輯的落腳點和歸宿。誠然,“雙碳”目標是中國政府的一種剛性安排,表征為一種制度約束,甚至是法治的強制約束,但從源頭梳理他更內蘊為一種價值觀,一種理念,一種責任。中國式現代化力圖消弭人的單向度物化追求,促使人類在深刻反思“高碳”工業文明的過程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人的和諧。從這一點而言,“雙碳”目標不僅是我國未來生產力布局與自然資源配置的調節器,也是協調社會關系的新杠桿,是文明轉型的一個新的起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雙碳”目標將助力公民形成簡約適度、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現實狀況亦然,“雙碳”目標正在逐步改變人們以往的高碳生活方式。無紙化辦公、線上繳費、乘坐公共交通、更多步行或者使用自行車通勤、光盤行動等。這些微小的習慣積少成多,也會帶來明顯的減碳效果。隨著這些低碳生活方式的普及,人類將更好地與大自然和諧共生。
當下國際國內發展環境皆面臨著諸多變化和困難,“雙碳”目標的實現依舊任重道遠,但中國前行的道路已然堅定明確。只要我們堅信“越是當代的,越是自然的;越是文明的,越是自然的”中國智慧理念,便一定能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龔小平 任雪萍
(作者單位:安徽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合肥工業大學文法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