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專題,收錄了最近兩年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中華文化、中華文明的6篇重要著述,深刻回答了為什么要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重大課題,體現了我們黨對文化強國建設重要地位及其規律認識的深化發展。
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領前進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僅把文化建設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更是明確提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強國的發展目標。正是在這一目標的引領下,我國文化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強大正能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內容;推動高質量發展,文化是重要支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風險挑戰,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我們要把文化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實抓緊抓好。實踐已經充分表明,文化建設絕不是現代化建設的點綴裝飾,而是現代化建設的固本之舉。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大任務,發展文化事業是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
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大力倡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復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也需要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這不僅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支撐,也為世界發展貢獻中國力量。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堅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從“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的戰略高度,要求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考古工作:第一,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我國古代歷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第二,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現出來;第三,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物;第四,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培養壯大考古人才隊伍,提高考古工作發現和分析能力,提高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
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立足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明確闡述了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應遵循的方向與原則,在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
要營造網絡健康生態提高社會文明程度。網絡文明是新形勢下社會文明的重要內容,是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領域。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共建網上美好精神家園,需要堅持價值引領,唱響網絡主旋律、傳播網絡好聲音、激發網絡正能量。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切實擔當責任,網絡平臺、社會組織和廣大網民等要發揮積極作用。
要以優秀的文藝作品增強文化影響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要在培根鑄魂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在明德修身上煥發新風貌,用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文化創造,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要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董 軍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合肥工業大學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