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中,我們要以中國式現代化為引領,構筑共同富裕道路,不斷滿足全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斷做大社會財富的蛋糕。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依據2021年安徽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安徽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70321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人均GDP在6000美元至1.2萬美元之間屬于中等收入地區。據此判斷,安徽已經步入國際上通行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序列,在國內處于“總量靠前、人均居中”地區。可見,安徽不管是在“總量”和“人均”上皆具備推進共同富裕道路的實踐路徑。中國式現代化決定了安徽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升安徽整體經濟實力、科研實力、綜合競爭力,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格局,讓社會財富的蛋糕越做越大。
不斷完善社會財富的分配機制。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進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收入分配體系。安徽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堅持多勞多得,鼓勵勤勞致富,促進機會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要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種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眾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同時,安徽要加大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調節機制,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慈善是收入的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安徽要加強慈善輿論引導,鼓勵推崇慈善文化。要推進全省民間慈善組織更快地發展,充分尊重民間慈善組織的自主性與創造性。
不斷培育高質量文化產業。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在現代化美好安徽建設新征程中,我們要打造新時代文化高地,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進一步地激發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實現文化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要深化文化產業數字技術創新,促進文化產業內容創新,使用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創造更多的應用場景。要加快文化產業實現數字化轉型,進一步深化文化創作與現代科技的融合,形成以數字文化技術支撐、數字文化服務平臺以及數字化內容生產的文化發展格局。要完善文化產業市場體系,瞄準國內市場,充分挖掘當前國民文化消費的需求,并提供有效的文化供給;要加強文化市場跨區域協同的發展,破除文化市場的壁壘,不僅要實現全省不同區域文化產業協作,也要強化長三角地區文化產業跨區協作,促使各個區域文化行業跨區協作,優勢互補,實現整個文化行業發展水平同步提升;要鼓勵與支持安徽重點文化企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同時,要進一步完善文化監管機制,特別是網絡文化的生產與傳播,鼓勵創作公眾喜聞樂見、健康向上的優秀文化作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不斷提高生態資源價值轉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安徽在推進共同富裕建設中,要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安徽是生態資源大省,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共繁榮。要推進生態資源的價值轉化,為安徽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新視角。要進一步健全生態資源產權體系,明確產權主體,妥善處理生態資源資產所有權與使用權的關系,著力解決權利交叉、缺位等問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確保各市場主體平等地參與市場競爭、平等使用資源資產。要構建一個公開透明的市場主體參與機制,完善法律體系,維護所有者的各項權益,引導與鼓勵生態資源的供給與需求雙方進行交易,在政府管控與限定的基礎上,在生態產權界定清晰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實現。要進一步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快通過生態修復、治理與開發,來恢復當前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系統,增加生態功能缺失地區的生態產品供給,實現生態產品的價值提升。按照“誰受益、誰補償,誰保護、誰受償”的原則,各級政府以資金補償、產業扶持等方式向生態保護地區進行生態產品購買,從而得以實現生態資源價值轉化。
不斷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保障體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網和社會運行的穩定器,必須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安徽要做好基本養老保險全省統籌,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要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健全就業促進機制,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加強靈活就業和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同時,要進一步地完善公共財政制度,加大對市、縣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尤其是當前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后、內生發展動力較差的地區,給予一定的稅收返還補助。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創新教育資源的供給方式,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開發創造具有個性化、智能化、精準化的知識內容共享服務。要完善覆蓋城鄉居民公共服務衛生體系,探索提升因病致貧精準救助機制。要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的建設,妥善解決低保、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問題,努力實現全省人民住有所居。
方金友
(作者單位:安徽省社科院新聞所)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