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依靠創新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金融科技作為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的重要引擎。金融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增強金融業科技應用能力,充分發揮金融科技賦能作用,促進金融服務提質增效,使金融科技創新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推動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加快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將激活金融業發展新動能。一方面,在數字化賦能下,傳統金融行業能夠優化現有業務,實現提質增效。另一方面,通過金融、智能算法、數據的融合,金融業將數字化貫穿金融服務全流程,實現金融科技創新和金融場景創新,拓寬金融業行業邊界,讓金融服務內容更加多元,挖掘用戶更多潛在需求,提升用戶黏性和服務體驗。在數字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金融機構要想實現高質量數字化轉型除了要加強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更為重要的是各類金融機構要結合自身特點,把握好金融科技這一工具,重塑數字化時代下的底層邏輯,將數字化創新與業務充分融合,推動金融業務的經營模式、管理方式的變革和優化,提升金融核心競爭力。重點要把握好數字化轉型的正確方向,實現跨行業滲透交互,發揮各自在技術、渠道、產品和服務等方面的優勢,構建開放共贏的金融新生態圈。大型金融機構應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著力開展金融科技的投入、研發、應用與推廣;小型金融機構可以適當借助外部科技公司力量,加強與互聯網平臺、大科技公司合作,通過數據信息的有序規范共享來提高獲客和風控能力。
創新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金融科技賦能必須以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模式的有效應用為依托。金融科技賦能下的數字金融創新必須瞄準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以突破傳統金融服務的供給瓶頸。重點是要增強對科技創新、中小企業和“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以增強實體經濟整體發展韌性。要以金融科技賦能為突破口,借助科技手段、數字技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促進金融、科技與產業三位一體、深度融合。商業銀行和保理公司等應當加快金融科技布局,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優勢,深化數字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從而為實體經濟注入更多數字金融活水。相比于傳統供應鏈金融,數字供應鏈金融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能夠有效融入產業鏈、供應鏈的各個環節,從而更好掌握核心企業及供應鏈上關聯企業的真實貿易數據等信息,進而利用企業的數字足跡(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信息),促進金融機構與融資主體之間的信用生成。從實踐來看,支持制造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產品正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以農業大戶、合作社等為核心的農業數字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為“三農”事業發展提供了更多資金支持。
營造適宜金融科技發展的環境。營造適宜金融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是推動金融科技創新,提升金融服務質效的重要保障。金融科技的本質仍然是金融。營造適宜金融科技發展的環境必須遵循金融科技的本質和發展規律,除了要有利于金融科技底層技術優勢的發揮,最根本的是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目標和落腳點,并且要平衡好金融科技創新與金融穩定的關系。一要創造良好的金融數字化運行條件。著力加強縣域和農村地區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金融科技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搭建數字化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促進金融、科技與產業的數據互通、互認和有序共享;構建數據要素的交易、確權、信息保護等制度和標準,促進數字信息可信、可靠流通。二要發揮好貨幣政策的雙重職能。要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確保金融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為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發揮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引導作用,促進金融科技朝著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方向創新發展。三要改進和完善金融科技監管體系。不斷擴大金融市場“監管沙盒”機制的試點范圍,為金融科技創新提供試錯空間;運用科技手段強化金融風險識別,及時發現和報告數字金融運行異常現象,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促進金融科技創新發展;加快出臺金融科技行業自律監管標準,提升金融科技管理人員素質,加強金融科技監管的國際協調與合作,提高金融科技監管效率。
彭明生 程一江
(作者單位:安徽大學經濟學院;中國人民銀行合肥中心支行。本文系省社科規劃項目[AHSKQ2021D163]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