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水文化是因水而成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對保護傳承弘揚利用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明確提出統籌考慮水環境、水生態、水資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線等多方面的有機聯系,為水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我們要緊緊圍繞治水實踐,以保護、傳承、弘揚、利用為主線,積極推進水文化建設,促進水文化的可持續發展,為繁榮全人類豐富多樣的燦爛水文化作貢獻。
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
當前,我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新老水問題相互交織,給治水賦予了全新內涵,提出了新課題。我國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群眾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群眾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過去單一的水利工程技術,很難解決以上問題,必須建立一種科學的體制和機制,靠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技術手段、經濟手段和文化教育等方式綜合運用來解決。直言之,應對這一挑戰,需要我們在價值觀、自然觀、道德觀和生活方式方面作出深刻的改變,即需要我們作出文化的改變。
新安江流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親自推動的全國首個跨省流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試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先行探索地和重要實踐地。試點以來,新安江流域內干部群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時代治水新思路,積極創新,攻堅克難,形成了跨省流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新安江模式”。試點工作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以及中組部《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改革發展穩定中攻堅克難案例》選編;入選全國十大改革案例、“改革開放40年地方改革創新40案例”。試點經驗在全省和全國其他10個流域、15個省份復制推廣,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及水文化建設的重大創新。
在河湖建設中注入水文化元素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強,對河湖水域及水生態空間的休閑、娛樂、審美、宜居等功能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在河湖建設中注入水文化元素,建設一批富含文化性、藝術性的精品水利工程和親水文化景觀,營造“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的河湖生態環境,不僅能發揮水利設施防洪、灌溉、航運、發電等綜合效益,也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需求,實現人與水的和諧共生,促進河湖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新安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試點伊始,省、市、縣(區)、鄉鎮各級政府及村民組、居委會,做了深入細致的宣傳思想工作,制定了嚴格嚴密的水環境、水生態法治體系,充分發揮水文化的價值引導作用。據統計,全省共出臺70多個規范性文件,形成了責任清晰、獎罰并重、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如創新農藥統一采購、統一管理、統一回收等模式,累計關閉搬遷124家禁養區規模畜禽養殖場,292家規模養殖場全部配套糞污處理設施,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拆除沿江網箱5993只,持續推進船舶污水收集裝置改造和港區收集點建設、基本實現客貨船污水零排放,關停污染企業220多家、拒絕污染項目190多個、優化升級項目510多個。新安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三輪試點證明,把治水實踐中的新認識、新做法、新經驗升華為文化層面的認知,使水文化的建設過程成為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更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治水思想
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治水史。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大運河文化等,見證了中華文化的起源、興盛、交融、積累、傳承,包含了很多對水與環境關系、水與可持續發展的思考和實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系統治水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科學指引水利建設,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治水思想。因此,要站在文化自信的政治高度,充分發揮水文化在幸福河湖建設中的作用,切實提高對水文化的認識,像重視水利工程建設一樣,高度重視水文化建設。對已建工程,要充分挖掘水文化功能,從保護傳承弘揚角度將水利工程與其蘊含的水文化元素提煉出來,宣傳出去,提升水利工程文化品位。對新建、在建工程,在規劃、設計、建設中融入水文化元素,重點建設一批富含水文化元素的精品水利工程,積極開展水工程與水文化有機融合案例推選、示范推廣工作。
新安江流域建成了很多展覽館、博物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水文化展示利用設施體系,對傳承弘揚水文化意義重大,尤以新安江生態文明實踐中心為最。實踐中心通過聲光電技術,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全方位記錄和展示新安江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全面回顧和總結新安江模式從醞釀到推進、從實踐到推廣過程中積累的寶貴經驗。依托新安江流域智慧管理系統,實施流域水環境質量、生態補償項目等監控與調度,同時創建“新安江生態補償”微信公眾號,加強流域生態保護宣傳引導。實踐中心建成以來累計參觀人數千人,受到各方廣泛贊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金紹兵
(作者單位: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