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對鄉村振興具有引領和推動作用。我們要突出鄉村文化的時代價值,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注重鄉村文化傳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化、熏染陶冶作用。一是突出鄉村文化原生“底色”。鄉村較之城市,有著自身特點特色,鄉村文化有著自身內涵意蘊。要保持鄉土原貌,留住鄉情鄉愁,在傳承鄉村歷史形態上下功夫,保持鄉村風格的原汁原味。二是突出鄉村文化厚重“基色”。我國鄉土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內涵豐富,為中華民族提供了豐富的精神滋養。要充分挖掘鄉村文化的內在特質,讓鄉村文化活起來,讓鄉村文化品牌多起來,讓鄉村社會風尚立起來。三是突出鄉村文化時代“特色”。鄉村蘊涵著豐富的文化資源,要加以挖掘、加以利用、加以提升,在守住“鄉魂”、護住“鄉根”、留住“鄉愁”的接續實踐中,推動鄉村文化與美麗鄉村“三生”統籌的有機耦合,助力新時代“三農”工作整體躍升。
彰顯鄉村文化特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累積和積淀,有著豐富內涵、多彩樣式和鮮明特質,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了精神動力。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必須牢牢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與時俱進發展中不斷彰顯鄉村文化特色。一是保持特色建筑。鄉村傳統建筑作為鄉村文化的有形遺產和寶貴資源,承載著鄉村文化的歷史和記憶。要注重體現地方傳統建筑元素和建筑特點,保持鄉村建筑風格的原汁原味,使得鄉村特色建筑成為展示鄉村文化的載體和平臺。二是挖掘特色文化。鄉約民規、鄉情民意、鄉風民俗蘊含著齊家治國的傳統智慧,內化著行為規范的價值取向,在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重視鄉土文化作用,凝練鄉土文化內涵,提升鄉土文化品位,打造鄉土文化品牌,讓文化自信的歷史積淀更深厚、現實基礎更有力、時代價值更多彩。三是舉辦特色活動。通過舉辦地方性傳統文化培訓活動、建設地方性文化紀念博物館、開展地方性文化大賽等各種各類特色活動,提高地方性傳統文化的知名度、輻射度和美譽度,推動地方文旅事業穩步發展,不斷增強鄉村文化建設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推進鄉村文化創新。流水前波讓后波,芳林新葉催陳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因時而進、因事而新、因勢而化,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一是結合時代背景進行創新性發展。緊密結合時代背景,與最新穎的文化理念、最核心的價值規范、最前沿的科技手段進行結合,不搞“飛來峰”、不建“千尋塔”,不破壞原有形態和鄉土風情,實現鄉村文化開發與保護有機統一、傳承與發展相互融合。二是結合先進成果進行創造性轉換。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只能使鄉村文化失去生機、失去活力、失去發展。因此,要注重鄉村文化在傳播發展中的兼收并蓄、吐故納新,積極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不斷滌故更新、推陳出新、革故鼎新,不斷進行創造性轉換。三是結合先進理念進行產業化拓展。鄉村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文化事業的繁榮興盛,也需要文化產業的發展壯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多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要學會講好鄉村文化新故事,培育鄉村文化傳播熱點,形成正向輿論場,不斷擴大知名度和影響力,形成產業化發展,讓鄉村文化更有市場競爭力。
弘揚鄉村文化風尚。新時代孕育新風尚,新風尚彰顯新氣象。面對建設文化強國的使命任務和責任擔當,我們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勢特色和時代價值。一是注重把傳統民間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融合。傳統民間文化富有基層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親切自然的風格,對于增強新時代鄉村文化建設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號召力,具有重要的啟示借鑒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傳統民間文化的表達方式向基層群眾進行宣傳教育,可以實現時代價值風尚與鄉村文化傳統的有機結合、聯動耦合和互動融合。二是積極塑造淳樸“三風”。注重良好家風、文明鄉風、淳樸民風建設,充分發揮鄉規民約的教化、形塑和熏陶作用,引導基層群眾不斷增強樹立新理念、新風尚和新規范的自覺性、自愿性和自為性,大力營造睦鄰友善、尊老愛幼、誠信守本、勤儉節約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使家風更盛、鄉風更正、民風更淳。三是加強新時代道德風尚建設。大力培育與時代要求相適應的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和個人品德,不斷豐富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有力彰顯新時代道德風尚建設的價值引領功能和行為引導作用,努力創造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新時代鄉村文化。
于 德
(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省委黨校[安徽行政學院]研究基地)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