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柱,具有技術創新活躍、經濟帶動性強的特點。關鍵技術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實現制造業關鍵技術突破,事關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我國制造業一些關鍵技術受制于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加快實現制造業關鍵技術突破。
增強基礎研究能力?;A研究能力是促進關鍵技術突破的動力之源,無論是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新興產業快速發展,還是加強未來產業戰略布局,都亟需提高安徽基礎研究能力。一方面,加強戰略布局。組織行業專家對全省制造業關鍵技術進行系統性普查,深入剖析其缺失成因。加強重大原創研究與前沿交叉研究,推動制造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發展。充分考慮碳配額,超前布局低碳技術突破問題,通過技術創新盡早實現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面向重大關鍵技術問題,借助世界制造業大會平臺,通過對外招標或“揭榜掛帥”等方式,集中精銳資源,盡快克服一些“卡腦子”的科學問題或“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另一方面,優化支撐體系。充分發揮重大科技項目、重大工程項目的突破帶動作用,推動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協同攻關,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上游或下游環節的互動與合作。加大對基礎研究財政支持力度,逐步提升基礎研究占R&D經費比例。引導社會各界投資和布局基礎研究,完善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構建科技創新基金運行機制,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共建重點實驗室等重大科技平臺。
完善創新驅動體系。體制機制障礙是制約制造業關鍵技術突破的根本性因素,要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積極構建“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一方面,加快科技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四唯”問題,根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等不同成果類型,探索建立符合科學規律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從企業孵化、科技成果應用、產業帶動等方面,探索構建第三方行業動態考評機制。整合分散在發改、工信、科技等部門的支持政策,構建以產業主管部門為主導、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政策體系。另一方面,促進協同創新。依托優勢企業和龍頭企業,與國內外高校、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建立產業創新平臺和研發創新聯盟,建立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長效合作機制。開展科技創新交流,打破企業間、行業間創新壁壘,推進區域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
強化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企業家是創新活動中最有價值的資源。一是打好“雙招雙引”和“雙創”組合拳。“雙招雙引”是引入外部力量,“雙創”是提升內在力量,二者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共同驅動安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強化“補鏈”“強鏈”式“雙招雙引”,借助新一輪“雙招雙引”契機,注重稅收繳納所在地、研發基地的落地,加大對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能力企業和人才隊伍的“招引”;另一方面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體系建設,引導科研人員或技術人員積極投身“雙創”事業,努力走出一條科技型“創業安徽”的科技策源地建設新路。二是完善企業創新推進機制。按照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原則,優化自主創新激勵機制,對取得重大突破者在期權、股份、分紅等方面給予大力傾斜,鼓勵科研人員大膽創新、勇于創造。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解決資源重復、分散、低效等問題,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三是弘揚企業家精神。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等方面的主體地位,依照創新“不問出身”原則,按照“模仿—跟隨—微創新—集成創新”路徑,循序漸進、持續創新,培育更多創新型市場主體。尊重企業家的創新和創意,廣泛搭建創意夢想碰撞、資源要素互動的創意平臺,讓企業家真正成為創新的組織者、領導者。
完善關鍵要素供給。關鍵要素是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的有力保障。健全關鍵要素支撐,有利于進一步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促進關鍵技術突破。一方面要優化人才供給結構。構建制造業科研人才專家庫,重點儲備5G物聯、人機協同、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人才。鼓勵龍頭企業根據實際需要,引進制造業高層次領軍人才。完善“雙招雙引”調度、通報、考核、獎懲等機制,探索多種人才引進方式,提高引才效率。另一方面要強化金融財稅支撐。設立制造業信貸專項基金,支持金融機構為中小制造企業提供無抵押信貸和中長期貸款。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探索將生產模式創新納入企業增值稅抵扣范圍。引導風險投資、天使投資等對制造業企業的投資,緩解企業發展的資金瓶頸。
周 勇 劉志迎
(作者單位:周勇,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劉志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