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在安徽“十四五”規劃藍圖中,蕪湖“中國視谷”與合肥“中國聲谷”是雙星閃耀的人工智能產業地標。近年來,我省人工智能產業取得了顯著成果,但仍處于搶抓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重大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在加強前沿基礎領域研究的同時,進一步補齊技術應用短板,強化創新知識儲備和關鍵核心技術支撐,努力將安徽盡快打造成全國重要的人工智能產業先行區和戰略高地。
強化前沿基礎研究,積極爭取關鍵核心技術主導權。安徽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仍比較薄弱,顯著的原創科技成果相對不足。相關專利申請主要集中在應用層,基礎核心技術布局相對失衡,涉及到人工智能前沿的核心算法理論研究,如深度學習模型、生成對抗網絡等原創性理論貢獻薄弱,基礎支撐算法開發能力欠缺,機器學習等通用開源算法平臺方面布局也不夠等,都是目前安徽人工智能領域最突出的科研“瓶頸”。突破此類“瓶頸”,一是要積極引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等基礎技術科學研究主力,勇闖人工智能芯片、傳感器、算法和渠道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形成一批該領域原創性成果;二是要以關鍵技術為根底,以企業應用需求為導向,著力布局推進“人工智能企業+學科群”建設,引導和集中產業資源,為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建立深度學習渠道和技術開發體系;三是要基于安徽人工智能自主技術路線推進行業規模化應用,進一步推動重點實驗室建設工作,特別是著力建立“人工智能+行業”重點實驗室。
加強技術場景化算力研究,提高場景應用算力支撐。科技部等六部門在2022年7月印發的《關于加快場景創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應用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提升人工智能場景創新的算力支撐”。安徽工業領域細分子行業多、應用場景復雜,人工智能技術場景化算力快速復制存在困難,深度應用門檻高,落地領域不均衡,缺乏大規模、高質量的行業開放數據集,互聯網等行業的數據集更是不足,高質量數據的共享與傳播受到限制。克服這類困境,一是結合安徽優勢企業如科大訊飛、長鑫存儲的“人工智能+場景”應用,統籌布局建設算力中心和開放數據平臺,建設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高質量公共數據集,進一步完善數據生產和流動機制;二是通過實施人工智能科技重大專項,引導產業鏈關鍵節點有效銜接、匯聚、共享,并開發標準庫和工具包,制定并統一相關規范和標準;三是推動構建政府部門之間、政府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數據分級分類訪問系統,激發數據供給側和需求側活力,帶動更多企業參與數據開發及數據創業等活動,提高數據市場價值。
深化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復合型人才體系建設。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需要領軍型人才及大量工程技術人才。當前安徽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短缺問題相對突出,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的合作多為自發性短期行為,現有產學研合作研發模式難以進一步助推領軍型人才涌現,同時產業人才培養模式容易流于淺表,人才支撐薄弱。解決這類問題,一是要提高基礎研究開放合作水平,壯大關鍵核心技術研究人才隊伍。發揮多學科專業協同育人優勢,促進產教融合,從政策上積極探索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緊缺人才自主培養的路徑、體制與機制,積極培養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領軍人才及團隊;二是要鼓勵橫向合作,破除高校、科研院所、企業之間人才流動的障礙,大力打造復合型專家型技術人才隊伍;三是要創新拓展渠道,支持企業與研究機構合作建設創新實驗平臺,實現技術與應用相結合的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
打破學科與組織邊界,有序推進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組織工作。目前人工智能涉及領域范圍廣、產業鏈較長、科技水平高。僅僅從集成電路市場發展看,根據海關統計,2021年中國進口集成電路6354.8億塊,進口金額4325.5億美元。集成電路的逆差一方面反映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自給能力不足的問題,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我國集成電路國產替代的需求拉動潛力,這一趨勢在未來依然顯著。安徽新興產業發展如火如荼,合肥作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城市,未來在該領域發展尤為重要。為此,一是要加快建設高水平人工智能研究科研團隊。圍繞人工智能關鍵領域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把服務國家戰略作為首要任務;組織跨部門跨學科團隊,圍繞重點領域關鍵領域力爭不斷實現重大原始創新突破。二是要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積極對接產業發展重大需求,構建有利于科研成果轉化制度體系,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三是要改變安徽現有高校人才管理模式,消除人才集聚制度性“瓶頸”,推進平臺集聚人才模式、領軍人物集聚團隊人才模式、組織與人事服務科研攻堅模式,積極推進圍繞關鍵領域、關鍵技術攻堅形成跨學校、跨部門有組織科研攻堅模式。
胡登峰 黃紫微
(作者單位:安徽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