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實現文化建設數字化賦能、信息化轉型,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文化發展優勢。隨著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蓬勃發展和加速落地,各種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開始大量涌現,其應用場景也日益廣泛,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提供有力的支持。皖北非遺資源豐富,有戲曲、音樂、美術、手工藝等多個類別,承載著皖北人民的智慧、情感與精神追求,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貴文化資源。因此,我們應堅持以數字化賦能皖北非遺保護傳承,為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保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加大非遺保護力度。皖北地區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阜陽剪紙、界首彩陶等,但由于傳統保護方式的局限性,部分非遺技藝面臨失傳風險。數字技術具有超越時空的特性,使得歷史文化遺產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以數字形態永久保存和廣泛傳播。開展皖北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調查,加強檔案數字化建設,建立動態數據庫,妥善保存相關實物和資料。利用三維掃描、高清影像采集等技術,對非遺技藝的制作過程、成品進行數字化存檔。借助人工智能和區塊鏈技術,可以對非遺數據進行智能分析和確權,防止非遺資源被濫用或盜用。此外,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可以還原非遺的歷史場景,如模擬古代戲曲表演環境,使非遺以更生動的方式留存。
豐富非遺傳播方式。傳統非遺的傳播受限于地域和媒介,而數字技術可以突破這些限制,拓寬傳播范圍,使其更廣泛地觸達公眾。一方面,可以利用短視頻平臺推廣皖北非遺,如拍攝阜陽剪紙的創作過程,或制作淮北梆子戲的精彩片段,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在直播間大展身手,讓古老技藝融入信息時代的大眾傳播語境。另一方面,元宇宙和虛擬數字人技術可以為非遺打造沉浸式體驗,例如在虛擬空間中設立“皖北非遺文化館”,讓用戶通過VR設備近距離感受非遺魅力。此外,直播帶貨也能助力非遺傳播,邀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線上教學或直播展示,增強互動性。例如,皖北地區的戲曲可以通過直播讓全國觀眾欣賞,并結合彈幕互動,拉近非遺與大眾的距離。
推動非遺特色產業加快發展。文化遺產的傳承應該是活態的,即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使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作用。數字技術的介入,能夠從產品創新、生產優化、營銷拓展、商業模式升級等多個維度推動非遺特色產業加快發展,使其從“小眾傳承”走向“大眾消費”,實現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鼓勵將非遺元素植入影視劇、微短劇、動漫、網游等產業,打造非遺IP。例如,將阜陽剪紙的圖案設計成數字藏品,或在游戲中加入皖北戲曲元素,提升非遺的商業價值。電商平臺和大數據分析可以幫助非遺產品精準對接市場,如通過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銷售界首彩陶,并利用用戶數據分析優化產品設計。此外,3D打印技術可以助力非遺工藝的批量化生產,在保持傳統技藝核心的同時提高生產效率。針對文旅場景的多元化需求,應依托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系統提煉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深厚文化內涵的非遺元素,并通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技術,融合現代審美,重現非遺傳承,為游客提供沉浸式體驗。
加強人才梯隊建設。通過數字化手段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要求人才具備跨學科能力,既要懂非遺技藝,又要掌握數字工具。因此,可結合本地非遺特色,打造區域性非遺數字化人才高地,讓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在高校開設“非遺數字化保護”“文化遺產與數字技術”等專業或課程,培養具備非遺知識和數字技能的專業人才。鼓勵高校的藝術學院、計算機學院、傳媒學院等開展跨學科合作,積極參與非遺數據庫建設,共同研究新媒體非遺傳播策略,并進行非遺文創開發。另外,高校與非遺工坊等加強交流,共建實訓基地,讓學生參與真實項目,進一步推動非遺融入高校教育體系。許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擅長傳統技藝,但對數字技術較為陌生。政府和企業可提供專項資金和培訓項目,鼓勵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學習短視頻制作、內容開發等,提升相關從業者的數字技能。( 吳梅)
(作者單位:宿州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