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推動低空經濟安全健康發展專題會議,研究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因地制宜健康有序推動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近年來,低空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成為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我省是長三角第一個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試點省份,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文化資源。從空中俯瞰黃山奇景、穿越皖南川藏線、鳥瞰巢湖風光,能夠提供前所未有的觀景視角和沉浸式體驗。這種“空中觀景”模式不僅能夠豐富旅游產品體系,還能通過“低空+”模式與文化、生態、鄉村等要素融合,開辟文旅發展新賽道,為安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加強技術創新與應用推廣。技術創新是促進低空文旅融合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只有不斷推動技術創新,才能為文旅產業帶來新的增長點,提升產業競爭力。發揮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科技優勢,建設低空經濟領域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等省級以上平臺,聚焦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輕量化材料、飛控系統等關鍵技術研發,實現低空經濟產業鏈自主可控。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高校共建低空經濟實驗室,開發適用于文旅場景的無人機、直升機、電動飛行器等裝備。推進5G、人工智能技術在低空領域的應用,提升飛行器智能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編制低空飛行器制造、低空運營服務、低空基礎設施等領域技術標準、管理標準、行業應用標準,形成一批國際、國家、地方、團體等標準成果。圍繞低空飛行器整機、動力系統、飛控系統、材料與元器件等領域,推動短板領域補鏈、優勢領域延鏈、新興領域建鏈,加快形成系統完善、富有韌性和競爭力的產業鏈條,筑牢產業根基。加強人才培養,支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開設低空經濟相關專業,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科學布局基礎設施網絡。類比地面交通網絡,低空基礎設施網絡是促進低空經濟規模化運營、保障低空安全和提升社會效益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低空空域資源,結合省內各市低空空域實際需求,合理劃設適飛空域,構建低空航路航線網,保障低空飛行器有序安全飛行。按照“核心樞紐+支線網絡+末端節點”的層級體系構建“一核多極”低空起降點網絡,以合肥為核心,黃山、蕪湖、池州、六安等重點旅游城市為節點,按需建設無人機小型起降平臺、中型起降場、大型起降樞紐等,完善電動飛行器充換電設施、加氫站等能源基礎設施。充分利用已有信息基礎設施,基于低空航線空域需要,構建低空智能信息網,打造低空飛行數字底座,實現跨省、跨部門數據共享,為空域劃設、航路航線劃設、飛行仿真、飛行評估等提供能力中臺。另外,在景區、度假區規劃建設起降點,形成覆蓋主要旅游目的地的低空交通網絡。
開發特色低空文旅產品。產品創新是低空經濟賦能文旅的重要抓手,我省可圍繞“山水人文”主題,構建起“空中觀光+極限體驗+文化研學”低空文旅產品矩陣,激活消費潛能。比如,設計“黃山—九華山—天柱山”低空航線,通過直升機、熱氣球或滑翔傘,讓游客從空中俯瞰奇峰、云海、松濤,結合地面導覽講解,形成“空中+地面”立體游覽模式;在萬佛湖、太平湖等水域景區,開發水上飛機體驗項目;在宏村、西遞等古村落,推出動力傘俯瞰徽派建筑集群項目;在合肥、蕪湖等城市推出“空中看城市”項目,結合燈光秀、歷史典故解說,打造“科技+文化”沉浸式體驗;開發“低空農業研學”項目,帶領青少年乘坐直升機觀察農田布局,結合地面農業知識講解,普及現代農業技術。同時,舉辦航空運動賽事、飛行大會等活動,結合直播與觀眾互動,打造“低空運動嘉年華”,提高公眾參與度和市場影響力。
培育良好產業發展生態。低空文旅不是簡單的“坐飛機看風景”,而是一個以低空飛行為紐帶和視角,深度融合“文化、旅游、體育、教育、科技、制造”的復合型產業,需要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制定低空旅游運營標準、安全規范、服務質量等級評定體系,明確建設審批、空域使用、飛行審批、安全管理等規范。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專項資金,對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企業給予補貼和稅收優惠。加快建設省級低空監管服務平臺,實現飛行計劃申請與審批、航空情報服務、氣象保障服務、飛行器及人員信息管理等功能。完善多部門協同機制,統籌空域審批、基礎設施建設、場景開發等環節,簡化通用航空經營許可、適航證等審批流程,為拓展低空文旅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利用世界制造業大會、中國(安徽)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交易會等重大平臺集中展示低空經濟發展成果,普及低空經濟文化,提升公眾對低空經濟的認知度和接受度,引導社會公眾積極參與低空消費。
■ 劉靜
(作者單位:安徽國際商務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王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