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從上海合作組織減貧和可持續發展論壇到全球南方現代化論壇,中國減貧的成功實踐持續引發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和熱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減貧事業取得劃時代的偉大成就,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減貧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即日起,本版推出系列評論文章,與廣大干部群眾一道總結實踐經驗,理解中國脫貧攻堅的世界意義。
——編 者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理念照亮了中國的減貧奇跡
中國的發展實踐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為其他國家實現減貧脫貧提供了經驗和啟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已經成為世界減貧事業的寶貴財富
有一種牽掛,不以山海為遠。
從廣州出發,乘火車、汽車,輾轉3個多小時,習近平總書記不久前在廣東考察時專門來到梅州市梅縣區雁洋鎮。在和鄉親們交流時,總書記講述來到這里的緣由:“這是一片紅色土地。廣東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發展有不平衡的地方,這也是我的牽掛。”
這一份牽掛,飽含著深沉的人民情懷;這一份牽掛,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時間以見其誠,歲月以證其力。
“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脫貧攻堅是我心里最牽掛的一件大事”“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從這些飽含深情的話語中,能真切感受到人民領袖對人民的赤子之心。
牽掛,映照百年大黨的初心使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廣西百色市樂業縣百坭村原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曾遍訪全村1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標注每一戶的致貧原因。在校期間,她在入黨申請書里寫道:“一個人要活得有意義,生存得有價值,就不能光為自己而活,要用自己的力量為他人、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作出貢獻。”
貴州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白天大部分時間在基層調研、發現問題,晚上研究解決問題,探索出經濟、生態、扶貧三效同步精準脫貧的“晴隆模式”。他曾誓言,“只要還有一個晴隆人沒有脫貧,我這個縣委書記就不能休息”。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的理念照亮了中國的減貧奇跡。
牽掛,化作義無反顧的堅定行動,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上下同欲者勝”。從黨中央到基層“最后一公里”,總書記帶領大家層層壓實責任、兌現莊嚴承諾。
在脫貧攻堅中,黨中央一聲令下,四面八方聞令而動。堅持全國一盤棋,形成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實現上下聯動、左右協同、統一協調,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在實踐中全面建立。同時,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互為補充的大扶貧格局,凝聚起最廣泛的合力。
中央、省、市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近1.6萬億元,選派25.5萬個駐村工作隊、300多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干部,同近200萬名鄉鎮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一道奮戰,接續推進“萬企幫萬村”“萬企興萬村”行動……凝聚黨心軍心民心,集合人力物力財力,舉國同心、如臂使指。
牽掛,書寫載入史冊的光輝答卷,激發生生不息的接續奮斗。
打贏脫貧攻堅戰,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我國減貧人口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的減貧目標。
消除貧困是全球性難題。在如此短的時間實現如此龐大規模的人口脫貧,中國的發展實踐閃耀著智慧的光芒,也為其他國家實現減貧脫貧提供了經驗和啟示,中國特色反貧困理論已經成為世界減貧事業的寶貴財富。
牽掛,其情也綿長,其力也持久。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努力永不停歇。
“十五五”規劃建議把“堅持人民至上”列為“十五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遵循的原則之一。對人民的牽掛,傳遞著溫暖和力量;為人民的發展,將始終動力充沛、一往無前。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8日 05 版)
責任編輯:賀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