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里容不得沙子”,常被用來形容堅持原則、是非分明的可貴品質。然而,在調查研究和推動工作的實踐中,或許可以多一份更深層的智慧:在審視問題的眼睛里,學會主動“容得下沙子”。這不是要放棄原則、降低標準,而是倡導一種更加清醒的認知和更為務實的擔當。只有容得下問題、聽得進異見、受得了刺痛,才能在“不舒服”的磨礪中,窺見真實、把握關鍵、激發(fā)擔當。
當前,部分干部在對待問題時,不自覺地戴上了“濾鏡”,進行了“美顏”。有的習慣于“選擇性失明”,對矛盾避而遠之,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更傾向于展示成績亮點,把存在的問題當作“家丑”遮掩起來;還有的在工作反饋中設置“過濾程序”,聽得進條理清晰的匯報,卻對群眾帶有情緒的呼聲反應遲緩,重視肯定與點贊,而對那些逆耳的忠言有所疏遠。這種對問題的“過度凈化”,看似維護了工作的“完美形象”,實則掩蓋了矛盾的根源,鈍化了工作的敏銳性。
“眼里容不得沙子”,表面是方法問題,深層次是思想惰性和擔當不足。如果總是滿足于在材料堆里找答案、在會議室里作決策,就會逐漸喪失對復雜現(xiàn)實的感知力和判斷力。不愿深入基層去觸碰那些尖銳鮮活的真問題,不敢正視政策執(zhí)行中的“中梗阻”,本質上是對直面矛盾、解決問題這一基本職責的回避。長此以往,視野就會變得狹窄,思考就會趨于僵化,“沒問題”背后可能隱藏著更大的問題。
從“看見問題”到“解決問題”,中間存在一段需要切實努力走完的路程,而“眼里容沙”,正是跨越這段距離的關鍵。這意味著主動接納那些令人不適的“沙子”,讓每一粒“沙子”都成為打磨工作、推動進步的契機。首先要秉持“聞過則喜”的胸懷。群眾的呼聲或許過于直白,專家的意見可能有些刺耳,基層的情況可能不盡完美,但恰恰是這些“不和諧的聲音”,最能反映現(xiàn)實痛點、打破思維定勢。這些“沙子”雖然磨眼,卻能夠幫助擦亮視線,看到匯報材料之外的鮮活實情。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需要主動走近群眾,把“原聲帶”聽完整,把“第一手”情況摸清楚,甘當“小學生”,善聽“百家言”,確保各類信息,尤其是那些“帶刺”的聲音,能夠完整、真實地呈現(xiàn)在面前。關鍵在于培養(yǎng)“見微知著”的敏銳。許多風險隱患在發(fā)生之初,往往只是不起眼的“沙粒”。如果因為其微小而忽視,就可能錯失化解良機。必須主動給自己的眼睛增加“敏感度”,善于從一句牢騷、一次投訴、一個異常數(shù)據(jù)中,捕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這要求干部不僅身入基層,更要心到一線,運用系統(tǒng)思維對信息進行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入分析,洞察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聯(lián)系和發(fā)展規(guī)律,將零散的“沙粒”拼湊成問題的全景圖譜,為精準施策打下堅實基礎。最終還需落腳到“即知即改”的擔當。“沙子”入眼必然帶來不適,但正是這種不適感催生著變革的動力。對于發(fā)現(xiàn)的問題,必須發(fā)揚“釘釘子”精神,建立從發(fā)現(xiàn)問題到整改銷號的閉環(huán)管理機制,明確責任、限定時限、跟蹤問效。堅持把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作為著力點,把破除高質量發(fā)展的堵點難點作為突破口,將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過程,轉變?yōu)閮?yōu)化工作機制、推動事業(yè)發(fā)展的具體實踐,真正讓磨眼的“沙子”變?yōu)槭聵I(yè)前進的“鋪路石”。
責任編輯:王振華